欢迎您浏览此邮件,想了解更多企业信息化相关信息请点击:www.e-works.net.cn
管理信息化(ERP)周刊
2008年10月17日星期五
以下是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站本周整理的管理信息化(ERP)焦点内容。
请访问http://erp.e-works.net.cn以获得更多更新的报导以及其他精彩内容。
“今日焦点”精彩内容如下:
e-works最新推荐:
走向绿色 — 信息技术助您节能减排、提高利润

当代企业正承受着来自政府和公众所不断施加的环境保护压力。企业们需要在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对社会所倡导的"绿色"主题作出法律甚至道德的承诺。使当前业务模式能够应对未来的绿色挑战才是企业解决环保压力的根本。 点击参与"Infor,走向绿色研讨会",向您展示保护环境与经济目标的实现并不矛盾!

湖北宜化是全国520家重点企业之一,湖北省首家突破百亿的地方性企业,拥有二十多家子公司,跨越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和矿山开发等四大产业,2007年销售收入达168亿。为了探询宜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源,不久前,e-works记者前往宜化集团,就其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参观访问。
制造企业存在潜在的服务价值流并与显性价值活动是相互交融的,为了实现服务价值制造企业需要进行服务流程再造。首先,在传统管理模式向服务的价值结构转变过程中,制造企业要注意“推”和“拉”流程的结合;其次,制造企业需要设计和构建面向顾客的服务价值链;第三,制造企业必须将各环节“链”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服务化”;最后,以我国一家国有大型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东方汽轮机厂为例,阐述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过程,探讨了其如何构建和再造服务价值流程。
邯钢炼钢区物流跟踪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岗位统计数据和计划数据的共享,并且对原有生产线不能提供的技术数据进行获取和汇总分析,为生产管理者提供了指挥生产所必需的实时数据,从而使生产活动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提高了生产的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能力。
要 闻:
为了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与发展,帮助制造企业有效推进ERP、PDM等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深入剖析制造业信息化实施中的问题与难点,并让大家能够第一时间真实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现场工作 ,e-works网站(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特设立“信息化现场直击”栏目。
本网讯 在跨国公司纷纷迈向全球整合的新阶段,中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正努力实现由大变强的产业跨迁,如何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中国服务”升级转型,成为2008年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200多名参会嘉宾的焦点话题。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很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但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较小,“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成本方面。然而,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各项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中国制造”逐渐进入高成本时代。那么,当前“中国制造”还有优势吗?优势何在?
近年来,随着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出口量强劲增长。2006年,我国共出口钢材4301万吨,进口1851万吨,一改以往的钢材净进口地位,超过日本成为全球钢铁出口第一大国。2007年,我国出口钢材6264.63万吨,比上年又增长了45.67%。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在出口产品构成中,板材、无缝管等高附加值产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文 库:
商业智能是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的综合应用。概述了商业智能的技术内涵,提出了商业智能应用在饰品制造业中的体系架构、实施步骤,创建了一个网上饰品直销的挖掘模型,预测出了变化的趋势,为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本文通过采访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杨洪和先生,讲述了山东德棉实施MES给企业带来显著效益的成功案例。
如今渠道分销力成为啤酒企业的主要竞争力,要想解决啤酒企业的信息化难题,需进行有效的内外部管理,控制物流成本,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针对企业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的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的问题.提出在Pro/I架构下的BOM集成信息共享生产管理模型。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在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提出一种新型的约束层次划分体系,即面向活动的约束和面向活动内容的约束两大层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约束管理实施中的约束表达、约束满足以及冲突仲裁等问题,并给出了具体实现方法。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中小企业在利用电子商务的高效率、低成本优势实现商业贸易活动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这样几个方面:消除观念误区;做好目标市场定位;建立高效信息收集系统,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优质服务系统,建立稳定的顾客群等。
专家视点:
我们在许多企业知识管理咨询项目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知识管理准备度模型,将它作为一种评估工具,帮助企业在导入知识管理前作内部必要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从多个维度夯实基础,为更有效、坚实地推进知识管理建设创造条件。
关于本电子邮件:
您收到本邮件是因为您在 e-works 选择订阅了本邮件。如果您觉得您的朋友可能对本邮件的内容感兴趣,请转发本邮件,并鼓励他们进行会员注册。
Copyright e-works 2007. 关于e-works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