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163期 总第163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 息 化 快 讯 ◆ | ||
由国家信息产业部和天津市政府主办的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论坛近日在天津召开。从会议透露的信息来看,国家将在信息化工作上比以往下更大力气加以推广。 此次会议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以及业界知名人士参加。其中包括信息产业部、国家科协等国家部委和主管单位,以及摩托罗拉、微软、联想等业界知名公司的负责人参与论坛。 在会上的专题发言中,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表示,国家将在四个方面积极带动工业化进程。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快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各个方面营造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项制度。杨副主任还提出了加快信息化工作的十六字方针,即“市场引导、前瞻求实、体制创新、实现跨越”。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宏仁认为信息化是一个历史机遇,通过它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他提请大家必须注意以工业化的方法、工业化的观念和工业化的企业规模来实现信息化。 电子政务是微软公司副总裁陈永正先生发言的主题。他认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两个特点,即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更强调政府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完善。同时,陈永正先生也表达了与中国政府共同服务中国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工程的愿望。 另外,在两天的会议中,一些代表还就环渤海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金卡工程与银行卡产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专题进行了交流。 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论坛是与第三届PECC国际贸易投资博览会暨2003中国(天津)计算机软件网络与通信产品展览会同时召开的。此次论坛规模较大,参加会议的有太平洋经合理事会、太平洋电信理事会,美国、日本、韩国、泰国等1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两院院士、国家知名专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代表等共500多人。 |
||
黄菊: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14日晚参观了“2003年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他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强调要抓住当前我国信息通信业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黄菊先后参观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等企业的展台。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通信业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高起点、新技术、跨越式的发展道路。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战略部署,信息通信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信息通信业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相结合,提升我国信息通信技术自主研发的综合实力,支持国内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向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 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单位参加了由信息产业部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2003年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展览会展出面积4.5万平方米,是今年亚洲信息通信业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会。 信息通信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我国电话用户总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和固定电话用户数已分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二。我国提出的TD━SCDMA技术标准已被国际电信联盟确定为三个主流标准之一。
|
||
中国制造业面临四个问题
在工博会科技论坛的重头戏------院士圆桌会议、2003年国际技术转移与中日制造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国,但却并非是制造业的强国。 中国何时制造出“三菱”? 去年,中国制造业的增长占全球同范畴增长的29%,但却鲜有如通用、三菱、摩托罗拉等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也没有自己的超级品牌。专家们认为,虽然中国制造的商品占领的国际市场份额越来越多,但很大程度上是广种薄收。 在研究创立我国制造业品牌的时候,必须重视国际技术转移。专家认为,研发随产业转移而转移,技术随制造转移而转移,技术转移随投资转移而转移,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大趋势。把握这一趋势,就能在制造业发展中获得更大利益。另外,制造业和服务业密不可分,制造业越发展,对服务业就越依赖。中日专家认为,发展高增长值的服务业是重振高端制造业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工厂”? 对于中国是“世界的工厂”的说法,朱高峰院士认为,从名次来看,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在全球仅次于美、日、德,居世界第四位;而从绝对数量来看,我们的产值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从制造业的增加值来看,我国是26%,而发达国家一般都接近50%,差距明显。 院士们认为,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把我国说成“世界的工厂”都显得勉强。我国制造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品牌、缺乏有分量的大企业。朱高峰院士补充说:“技术的来源不一定完全出自企业内部,但技术流转的机制一定要由企业自己建立起来” 技术决定一切? 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唯技术论”引起了院士们的警觉。 郭重庆院士说,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不能一味强调高新技术,而要在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上考虑。 院士们认为,全国各地都在大举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的工业门类并不明智。亚洲新兴国家的发展证明,OEM(代工)的道路并不丢人,它是当今世界产品价值链分解所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如何吸纳更多的人就业,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科技界、企业界、经济界不能各讲一套,要探讨总体的发展战略。 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有关预测表明,2020年,我国初步实现信息化大约需要130万亿元的资金。何友声院士认为,目前有些地方、有些行业已踏进了“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误区。口号虽响,但实际行动和举措却不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少,但缺少相应的应用系统在上面运行,实质性成果少,信息孤岛多,这样的局面维持下去让人担心。 |
||
国务院信息办有关人士表示大力推进三网合一
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曲维枝日前表示,今后我国将进一步打破信息产业的行业垄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进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网的融合。同时要加强电信监管,进一步完善竞争性电信市场体系和政府有效的监管体制,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竞争环境。 她说,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在GDP中的比重已经攀升到5.7%。截止九月底电信用户已超过5亿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平分秋色;互联网用户达到了6800万,联网的计算机达到2570万台;国内的电视机拥有量达到3亿台,其中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亿户。 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金税工程已经覆盖了80%的纳税企业。电子货币和金融电子化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已经实现了各类银行卡在100个大中城市跨行联网通用,四大商业银行在本系统的300多个城市实现了银行卡联网运行和跨地区使用。电子政务建设得到大力推动,特别是在许多城市开展了网上联合审批、网上招标、政府采购、市民综合服务窗口、网上教育培训、网上社会保障、市长邮箱等。 |
||
◆ e-works 视 点 ◆ | ||
第二届“信息化,理性铸就成功”制造业信息化高级研讨综述
一、学员对研讨班给予高度评价 研讨班现场培训效果调查显示,96%以上的学员对研讨班的整体效果表示满意,在众口难调的培训市场中能有如此高的客户满意度实属不易。为搞好本次研讨班,e-works从课程安排、专家邀请、课程创新、现场组织等方面均站在客户的角度进行周密策划、充分准备,才连续两届取得如此的好成绩。 本次研讨班坚持中立的第三方,没有邀请一家软件供应商来讲信息化,而是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来讨论信息化,从而保证了研讨班“空气的纯净度”,保证学员的学习质量,并且为学员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三、案例教学--深刻领悟信息化 本次研讨班的特色之一就是成功的引入了MBA案例教学的模式,以实际企业作为案例研讨的教材,临时组建咨询小组,使学员站在咨询的角度来思考信息化,学以致用。 四、全员参与共同探讨CIO成功之路 中国的企业信息化道路从80年代开始,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95年以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道路逐渐进入迅速发展期。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一个新的职业――CIO(首席信息官,在我国也许叫“信息主管”更加合适)开始被更多的提及。但是目前企业对CIO的认知度如何?CIO在企业的处境如何?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CI0? 五、第三方咨询成为焦点 研讨班上,e-works总经理黄培博士旗帜鲜明的提出的“企业信息化要实施成功,中立、公正、客观的第三方咨询这支力量必不可少”理念,取得了与会学员的一致共鸣。即咨询公司不以推广某一信息化产品为目的,而是站在制造业企业的角度,结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当企业的“外脑”,在信息化工程实施前进行需求分析、制订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帮助企业进行选型和监理,再实施完成后对实施效果进行评测,并为企业提供贯穿始终的多层次信息化培训,从而降低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保证企业投资的有效性和成功率。会后很多学员纷纷与e-works的咨询顾问联系,详细了解e-works开展的中立的第三方咨询、监理的业务情况及企业通过第三方咨询、监理所取得的成绩,并纷纷表示将与e-works就第三方信息化咨询、监理、培训方面展开深入的合作。 短短的两天研讨结束了,但信息化建设的道路还很长很长。相信通过本次研讨,学员们对信息化的战略、规划、管理、市场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必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进程中。同时e-works也真心的希望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
||
◆ E-WORKS 商 城 推 荐 ◆ | ||
![]()
|
||
◆ 更多好书,尽在E-WORKS商城 | ||
|
|
||||||||||||
|
||||||||||||
©2002-2003 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 武汉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证:鄂B2-200800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