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167期 总第167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 息 化 快 讯 ◆ | ||||||
2004年中国数据管理技术应用年会将在京召开
2004中国数据管理技术应用年会即将于2004年3月11日在北京举办,此次年会将在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和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联合主办。 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化信息浪潮席卷全国。在信息战略方针指引下,我国政府和企业信息化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应用成果显著。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信息获取手段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就使政府与企业的信息管理问题逐渐突显出来。面对来自组织内外部、多元异构的海量信息,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和利用已经成为摆在政府与企业面前的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继2003年初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数据管理技术年会后,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将于2004年3月11日在北京举办第二届年会——2004年中国数据管理技术应用年会,此次年会将在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和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联合主办。 本次年会将以“推动信息整合、聚放信息动能”为主题,围绕我国政府与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数据管理技术应用的热点问题,广邀政府官员、知名学者与企业信息化专家莅临演讲,共同探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趋势。届时,CCID还将揭晓“2003年度中国数据管理技术应用解决方案成功企业奖”等系列奖项,并举行现场颁奖活动。
|
||||||
企业信息化的十大动向
2003年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全面启动并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的一年,国内厂商排兵布阵发布新闻,国外公司调兵遣将卷土而来……一时间,IT市场好不热闹,总结起来,今年的企业信息化有十大动向: 1.市场趋于成熟。信息化市场开始慢慢成熟,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作为信息化主体对管理软件真正产生了购买需求;二是ERP厂商手里举着产品嘴里喊着“不上ERP就是等死”;三是政府把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了政策的高度。三方同时加力,不由它不火。 2.国内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国内厂商面临国际化挑战。目前国际上排名前几位的ERP厂商几乎都已进入中国市场,一个个安营扎寨,招兵买马,ERP大战已悄然拉开了序幕。 3.企业信息化高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厂商大举进军高端市场,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4.企业开始成为市场的主导,用户掌握了主动权。过去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一般都是由厂商来推动企业发展,现在企业已经开始从自身需求出发,企业信息化主体的回归是企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5.国外知名IT企业开始在中低端领域拓展市场。2002年4月刚刚宣布进入中国市场的Peoplesoft公司就从财务软件开始做起,首先完成汉化的就是财务、HR和SCM系统,并宣称两年后将推出中小企业解决方案;SAP公司则把目光投向了成熟的中小企业;国产管理软件在这个市场已经耕耘多年,有非常广的用户基础,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多。 6.通用化和个性化互相融合,ERP进入规模化定制时代。从财务软件发展起来的一大批管理软件厂商纷纷利用行业解决方案来突出行业化和个性化,像用友、金蝶等主要靠通用化产品来打天下的厂商都特别强调行业应用方案,用友NC大量采用了组件化技术,现在已有9000多个组件,方便不同的用户进行个性化组装,从而定制自己独特的系统。 7.管理软件厂商在资本市场动作不断,企业间联合兼并频繁,资本市场竞争与产品市场竞争互相作用,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8.ERP咨询实施市场迅速形成,并快速向产业化迈进。联想入主汉普,汉普成为国内管理咨询行业名副其实的大哥大。各主要管理软件厂商在积极强化自己的咨询队伍的同时,也与其他咨询公司密切合作,从而提升ERP的规模交付能力。 9.基于产品的国际间合作加强,合作重点从平台厂商转向ERP厂商。国内不少管理软件厂商纷纷与国际知名的ERP厂商进行广泛的合作,特别是在高端产品方面进行嫁接整合,从而快速完善产品线。用友先后与IFS、BAAN进行技术合作;金蝶也与Hypeilon等国际公司进行合作;长城集团、神州数码则通过与国际知名的ERP厂商合作直接切入ERP市场。 10.互联网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ERP可以解决部门级的“信息孤岛”问题,而互联网则可以把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级孤岛”联系起来,所以互联网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在市场推广、服务等方面也被看好。 |
||||||
王文京盘点用友成长“秘诀”
15年前的1988年12月在中关村诞生的用友,弹指一挥间迎接了自己的15岁生日。当初的用友软件只有两个人、一台电脑,企业规模很小。15年后,用友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ERP管理软件供应商、财务软件供应商以及中国最大的独立软件供应商。作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开拓者、推动者和见证者的用友软件,用15年的时间和15年的辛勤耕耘书写出了中国软件企业的辉煌。 用友公司董事长、创始人王文京认为,用友的成长壮大与其在软件行业的专注、公司综合实力的提升、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合作伙伴的大力合作紧密相关,同时与国家对软件产业的政策扶持有很大关系。在创办之初就将自己定位于财务软件行业的用友,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步转型成为管理软件厂商,如今又把业务领域扩展到电子政务和软件外包领域。但是无论转型还是业务拓展,用友的所有资源都一直聚焦于软件产业,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与专注,用友公司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保持着明显优势。 用友除了在软件领域的专注外,更重视企业综合实力的积累。对研发、销售、服务、管理、人才等企业运营指标,用友一直保持均衡发展和良好把握市场动态,另外用友还一直注重通过管理体系、产权结构与金融力量的有机结合,不断获取发展的先机。比如从早期的商业银行贷款,到上市及之后的收购兼并,以及后来灵活巧妙地利用金融杠杆。 王文京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人才对于软件企业发展的关键意义,用友成功的另一个要素就是麾下云集了一大批软件精英人才,并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激励,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合力。王文京说:“从用友早期创业、中期发展到最近这几年,用友公司都有一批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人才加盟。到今天为止,用友集团中已经聚集了一支3000多人国内软件行业最优秀的人才队伍。” 王文京认为“合作伙伴在这15年当中为用友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用友公司总裁何经华更坚定地表示:“当前,如果哪一家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合作伙伴的重要性的话,那么,这家企业将是非常危险的。”用友公司通过15年的积累,赢得了数十万用户、600余家合作伙伴,他们是用友公司昨天、今天和未来成功的最大财富之一。 用友软件的成功还得益于国家软件产业政策、中国软件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蓬勃发展。正是因为以上良好的企业生存发展环境,才使用友软件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年增长率,在稳居市场领导地位的同时,也帮助中国企业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 随着用友软件上市所带来的资金、品牌等实力,用友在最近三年的向ERP战略转型过程中更是取得突破性成绩,2003年初CCID发布的《2002~2003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用友公司超过SAP跃居中国ERP市场第一。这意味着中国管理软件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以本土厂商为主的国际化竞争市场,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民族软件业的一次重要崛起。 “2010年进入全球软件业50强,发展成为世界级的软件公司”。用友领导人已经为“大用友”铺设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蓝图。 |
||||||
连续8年达30%以上增幅
湖南信息产业规模突破200亿
今天,从省信息产业厅传来喜讯:2003年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20亿元;截至12月30日,产品销售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利税总额12亿元,同比增长48%。据悉,这是该省信息产业连续第8年保持30%以上增幅,增长速度继续在全省工交系统领先。 虽然年初我省信息产业全行业受非典的影响,经济效益增速有所下滑,但总体发展仍然保持较好水平。特别是进入6月份以后,生产形势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3亿元,同比增长32%,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工业平均增长速度11.4个百分点。尤为喜人的是,产品出口势头强劲,全年完成出口交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24%,出口交货值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我省软件产业也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对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全省已认定软件企业236家,其中列为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6家,登记软件产品541项。全年软件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30%。尤其是嵌入式软件与传统产业日益紧密结合,并被广泛地应用于铁路交通、电力、通信产业及工业控制等领域,进一步推动了我省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
||||||
◆ e-works 视 点 ◆ | ||||||
在企业信息化的浪潮中CIO如何走向成功
前言:2003年11月7日-8日,由e-works举办的“信息化,理性铸就成功”第二届e-works制造业信息化高级研讨班顺利落下帷幕,期间共有11个省市36家企业的信息化主管和高层领导参加。而在此次研讨班期间进行的关于企业IT部门和CIO的调查与讨论,或许可以为在信息化浪潮中奋力拼搏的CIO们指出一条成功之路。 中国的企业信息化道路从80年代开始,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而从95年以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道路也开始进入迅速的发展阶段。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一个新的职业――CIO(首席信息官,在我国也许叫“信息主管”更加合适)开始被更多的提及。随着中国信息协会CIO分会于11月9日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信息化机制建设向前迈出了关键性一步,中国CIO阶层正式浮出水面。 图1: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随着多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信息化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的扩展,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的被重视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如图1所示),有15%的企业认为对信息化十分重视,81%的企业对信息化比较重视。信息化在企业中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而在与之相关的另一项关于企业IT部门在企业中的重要程度中,有52%的企业认为IT部门在企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说明多年来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初具成果,而信息化的应用将会得到企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图2:企业IT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 但是由于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IT部门是从最初的归属设计或其他部门的附属机构如计算机室,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推广发展和过渡出来。由于各个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的不同,企业IT部门的定位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如图2所示),有27%的企业已经将企业IT部门定位为管理部门,43%的企业信息化部门依然定位于技术部门,也有15%的企业其信息化部门还处在设备采购、修理维护的后勤部门地位。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还没有一家企业的IT部门上升到战略管理部门的角度。IT部门地位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其地位的提高必然和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程度相适应。 图3:企业IT部门的主要职责 为了明确当前IT部门的主要工作,调查中发现(如图3所示):当前企业IT部门的工作相当繁重,涵盖的范围也很广,从简单的软硬件采购到企业IT规划以及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开发都有涉及。而这一点与上面所说的IT部门的在企业中的地位基本相一致。由于中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以及人员素质差别很大,加之众多的企业IT部门的定位依然在探索之中,这种IT部门包揽全部工作,任务烦杂的局面依然会长期存在。 二、CIO的地位依然面临尴尬,信息化建设过程依然阻力重重
随着信息化项目的延伸,信息技术的应用已逐渐伸展到企业研发、生产和经营的日常管理当中,IT部门负责人的地位也开始发生变化。(如图4所示)19%的企业IT部门负责人的级别相当于副总经理,35%的企业IT部门是独立的一级部门,能够更多的参与企业管理,同时依然有27%的部门还是挂靠在诸如技术部、综合办等其他部门下面,甚至有19%的企业的IT负责人认为不能准确的说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图5:企业在战略决策时是否会征求IT负责人的意见 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如图5所示)肯定会征求IT负责人的意见的只占11%,和上面的IT负责人占处于副总经理的级别相适应。而经常会征求意见的只有19%,偶尔和不会的占了70%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而在IT投资方面(如图6所示)最具有权威的IT负责人,只有4%承认自己有决定权,81%认为自己只有建议权,还有部分人则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权利。 图6:IT负责人在公司进行IT投资拥有的权利 信息化建设过程的道路是漫长的,到处都会碰到阻力和坎坷,每个企业的情况差异又会导致其原因和结果千差万别,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当前CIO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7:CIO工作中最大的阻力(综合评分)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中,CIO所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本次调查中对CIO工作中存在的阻力进行优先级排序并进行综合评分,统计发现结果发现(如图7):对CIO的工作阻力最主要的是领导的支持力度、业务部门的配合程度、以及一般人员的素质能力。而这些因素正是当前信息化项目诸如ERP等失败原因分析的主要因素,CIO所面临的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矛盾焦点之所在。
在知识获取和学习方面,CIO也将目光从原来的技术领域更多的转向了管理领域(如图9所示)。先进的管理思想,信息化整体规划,企业信息集成,管理信息化软件的学习和了解都被提到了较高的地位,以适应信息管理在企业中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安全系统也开始逐渐被重视起来。
同时CIO也开始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内容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如图10所示)。IT项目规划、IT基础设施和组织、企业内部的IT推广应用、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协调、业务流程规范及发展策略制定的工作将占据CIO大量的时间和精力。CIO已经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工作,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必然会面临新的一轮以管理为核心的挑战。CIO已经开始将自己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企业管理方面,以适应新的变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我国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道路上,经历了很多发展和变化。随着信息化的推广和深入,企业中信息化部门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并开始发挥更多的作用。与此同时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成员CIO也逐渐的成长和成熟起来,他们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CIO如果可以把握机遇,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的学习和进取,合理分配好自己的工作内容,更多的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实现以技术为核心向以管理为核心的转变,必将会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
||||||
◆ E-WORKS 商 城 推 荐 ◆ | ||||||
|
||||||
◆ 更多好书,尽在E-WORKS商城 | ||||||
|
|
||||||||||||
©2002-2003 e-works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证:鄂B2-200800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