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逐渐的走下神坛,成为了各大企业中设计新产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传统的CAE技术是指工程设计中的分析计算与分析仿真,具体包括工程数值分析、结构与过程优化设计、强度与寿命评估、运动/动力学仿真,验证未来工程/产品的可用性与可靠性。
  如今,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CAE软件与CAD/CAM/CAPP/PDM/ERP一起,已经成为支持工程行业和制造企业信息化的主导技术,在提高工程/产品的设计质量,降低研究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CAE技术出现则是要归功于有限元分析的诞生,在有限元法诞生的早期,几乎所有的CAE软件都是使用有限元法来进行计算求解。因此,可以说有限元法的发展也间接反映了CAE软件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
FEA技术的探索起源期(1960年-1970年)
FEA技术的蓬勃发展期(1970年-1990年)
FEA技术的成熟壮大期(1990年至今)
  “有限元法”概念的提出,引出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限元技术研究小组的最为辉煌的十年历程。
1960--1970 探索起源期
1960年,Ray W. Clough教授发表一篇名为《The Finite Element in Plane Stress Analysis》的论文,并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1963年,Wilson教授和Clough教授为了教授结构静力与动力分析而开发了SMIS(Symbolic Matrix Interpretive System),其目的是为了弥补在传统手工计算方法和结构分析矩阵法之间的隔阂。
1969年,Wilson教授在第一代程序的基础上开发的第二代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就是著名的SAP(Structural analysis program),而非线性程序则为NONSAP。
1963年,Richard MacNeal博士和Robert Schwendler先生联手创办了MSC公司,并开发第一个软件程序,名为SADSAM(Structural Analysis by Digital Simulation of Analog Methods)即数字仿真模拟法结构分析,是著名的Nastran程序的前身。
1967年,在NASA的支持下SDRC公司成立,并于1968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动力学测试及模态分析软件包,1971年推出商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upertab。
1970~1990 蓬勃发展期
1971年,任教于Brown大学的Pedro Marcal创建了MARC公司,并推出了第一个商业非线性有限元程序MARC。
1973年,ESI集团成立于法国巴黎,并在80年代初首先把DYNA的程序商业化,命名为PAM-CRASH。
1975年,在MIT任教的Bathe博士在NONSAP的基础上发表了著名的非线性求解器ADINA (Automatic Dynamic Incremental Nonlinear Analysis)。
1977年,Mechanical Dynamics Inc.(MDI)公司成立,致力于发展机械系统仿真软件,其软件ADAMS应用于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分析。
1979年,LMS公司成立于成立比利时鲁文,LMS主要提供包括虚拟仿真软件、试验系统和工程咨询服务等独特的组合方案。
1982年,Structurra1 Research and Analysis Corporation(简称SRAC)成立,1985年SRAC推出了在微机上运行的COSMOS/M,并在1993年推出了快速有限元算法FFEPlus。
1983年,ETA公司成立于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并与LSTC公司联合开发板成形模拟的专用软件DYNAFORM。
1983年,AAC公司成立,推出COMET程序,主要用于噪声及结构噪声优化分析等领域。
1984年,ALGOR公司成立,ALGOR公司在购买SAP5 源程序和 vizicad 图象处理软件后,同年推出 ALGOR FEAS(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ystem)。
1985年,Alatir公司成立,于1989年发布了著名的前后处理软件HyperMesh,并在2000年将其产品整合后发布了HyperWorks。
1986年,SAMTECH公司成立,SAMTECH的软件产品专注于机械系统虚拟仿真、结构有限元分析和多学科优化的软件工具。
1988年,Fluent公司成立,推出的通用CFD软件包FLUENT在CFD领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并且已经成为了CFD领域的工业标准。
1988年,John Hallquist创建LSTC公司,将LS-DYNA2D、LS-DYNA3D、LS-TOPAZ2D、LS-TOPAZ3D等程序合成一个软件包,称为LS-DYNA。而由J.O.Hallquist主持开发完成的DYNA程序系列被公认为是显式有限元程序的鼻祖和理论先导,是目前所有显式求解程序的基础代码。
1988年,Flomerics公司成立,提供用于空气流及热传递的分析程序。
1990~2010 成熟壮大期
1992年,NUMECA国际公司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流体力学系主任查尔斯-赫思(Charles HIRSCH)教授的倡导下成立。其核心软件是在该系80~90 年代为欧洲宇航局(ESA)编写的CFD软件EURANUS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进入90年后,CAE领域呈现出了大鱼吃小鱼的市场局面,大的软件公司为了提升自己的分析技术、拓宽自己的应用范围寻找机会收购、并购小的、专业的软件商,因此CAE软件本身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1世纪后,早期的三大软件商MSC、ANSYS、SDRC的命运各不相同:
SDRC被EDS收购后与UGS进行了重组,其产品I-DEAS已经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MSC自从Nastran被反垄断拆分后一蹶不振,2009年7月被风投公司STG收购,前途至今还不明朗;
ANSYS收购了Fluent、CFX、Ansoft等众多知名厂商后,逐渐的塑造了一个体系规模庞大、产品线极为丰富的仿真平台。
另外,ABAQUS、Altair HyperWorks、LMS、COMSOL、SolidWorks simulation等CAE软件也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
60年代
冯康
我国数学家冯康给出了有限元法的数学证明,我国的老一辈计算科学家较早地将计算机应用于土木、建筑和机械工程领域。
钱令希教授提出了”结构力学中的最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大连理工大学研制出了JEFIX有限元软件,航空工业部研制了HAJIF系列程序。
钱令希
70年代
80年代
SAP-84、FEM、BDP-建筑工程设计软件包、FEPS、SEFEM、YIDOYU
我国自主CAE软件涌现出一批代表,有SAP-84、FEM、BDP-建筑工程设计软件包、FEPS、SEFEM、YIDOYU等。
大批国外CAE软件涌入国内市场,国内自主研发CAE软件受到强烈打压,逐渐的拉开了与国外CAE软件的距离。
CAE软件
90年代
21世纪
国内自主知识产权CAE软件逐渐市场化
国内自主知识产权CAE软件逐渐市场化,FEPG、紫瑞CAE、Adopt.Smart、KMAS、华铸CAE等新的一批国内自主研发的CAE软件逐渐崭露头角。
  e-works成立于2002年4月,经过七年多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制造业信息化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了e-works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站(www.e-works.net.cn)、e-works论坛、e-works培训、e-works咨询和e-works制造业信息化研究院等权威品牌,成为独一无二的,中国制造企业与制造业信息化厂商之间交流与协作的桥梁。
网友评论
返回首页 | 关于e-works | 意见建议 | 广告服务 |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交换链接
        e-works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证:鄂B2-2008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