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成本优势之后,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应对?这是摆在中国制造业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QAD联合e-works共同发起了一次投票,与网友共同探讨应对之法。问卷拟出六条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由读者进行投票。
前言
调查问卷
调查说明
失去成本优势之后,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应对?
本次调查即日起持续至2015年1月11日,将在e-works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多个渠道同时开展,希望得到您大力配合。
调查活动结束后,e-works将统计调查结果,邀请专家对此进行 点评,并以特别报道的形式展现。
e-works数字化企业网2014年12月
调查背景
波士顿咨询集团(BCG)近期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将出口排名世界前25的经济体的制造业成本进行了量化比较。报告选取了工人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能源成本、汇率水平作为决定制造业成本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研究显示,我国作为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美国温和的薪酬增长、高效的生产技术、低廉的能源价格以及美元汇率走低使得部分商品在中美两国的生产成本几乎没有差异,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与其他国家跨国公司未来会选择在美国境内进行生产。
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以美国为基准(100分)。我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这就表示目前在美国进行生产只比在我国进行生产贵4%。同时,该研究报告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我国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差距在2020年左右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