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如何释放C盘空间 27招具体优化技巧
·系统安装妙法:无光驱、无启动盘安装Windows系统
·CIO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掌控能力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下 )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上 )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征文
 相关文章
·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探讨
·现代协同设计的问题与特点
·奇瑞汽车借助mySAP CRM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
·企业导入ERP时机的反思
·基于产品创新的管理集成平台的比较研究
·SAP为健康元药业"当家"
 相关新闻
·
中国邮电器材集团选择SINFOR AC
·
深圳金活注入A6新活力
·
PTC将在深圳举办高科技电子行业产品研发管理趋势及流程优化研讨会
·
用友亮相软博会 连接世界级管理再成焦点
·
金蝶K/3发力成本管理
·
尚勇:中国管理和保护创新的有关政策
 相关热贴
·新手,请教有关“企业信息管理师”资格考试,感谢!
·[转帖]企业管理的路应该怎么走
·[推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达到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原创]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管理
·[推荐]海天上网行为管理软件下载
·[原创]优秀上网行为管理软件下载
 相关商城商品
· ERP系统的集成应用——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 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书(第四版)
·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战略理论与案例》
· 《作业成本管理——内部改进与价值评估的企业方略》
· 《SAP财务管理大全》
· 信息化项目管理
 
 
当前位置:企业管理 -> 经理人
 
中国式管理:管理的本土味道
发表时间:2005-5-11 陈江淮   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
关键字:管理 中国式管理 
我们不能说中国的管理是先向外输出,现在又往回倒流,是自己有好东西不会用,但我们也不能只相信外面的管理。如果不从文化上考量管理的亲和性和适应性,难道不是一种无知和虚妄吗?

    就资本主义而言,它的实际面貌其实远非“千人一面”。例如日本和美国虽然都提倡资本主义,日本人却将神道的宗旨掺进其生意经里面;再如新加坡也和美国一样实行资本主义,可是这个城市国家严格主张由政客作主,采取儒家“自谦”和“一国兴仁”的办法。

    韦伯把资本主义分为掠夺型资本主义、社会遗弃型资本主义、传统型资本主义与合理资本主义四种,他认为同时具备资本主义理性精神与物质质料的“合理资本主义”只能出现在西方,至于东方社会的资本主义,虽然具备了资本主义的制度性条件,却没有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的这番话蛮有道理。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几百年前发生的,他们对于所谓的以人为本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正如泡菜坛中萝卜白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那样,每一种管理文化其实都有它自己特殊的节奏。

    管理的引进一方面当然要贯通,另一方面也需要融会。在中国儒、道、佛教传统文化的长期统治下,基督教清教徒那种“认为个人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的观点在这里恐怕未必能得到普遍认同,未必能成为一种大众心态。

    因此我觉得人们在将管理目光纷纷投向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重新审视祖先留给我们的管理遗产似有必要。

    许倬云教授在其《从历史看领导》中刻意挑选荀子、韩非子师徒两人来为中国式管理提出理论构架,认为当代中国人对古书很陌生,事实上传统中有很多独到之处,西方实难望其项背。例如古代中国在财务、人事管理上有一套独特的制度,英国的文官制度还是十七世纪由新加坡间接向中国学的,德国的文官制度则是向英国学的。又如汉朝的国宪由贾谊、董仲舒两个人所擘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采用选举辟召制度,各郡人口每满二十万人,一年要推荐一名郎官到中央任职。汉朝就是靠读书人来稳定江山,这也是中国文明之处,其以知识德行举才,比我们现在的选举还文明。

    我们不能说中国的管理是先向外输出,现在又往回倒流,是自己有好东西不会用,但我们也不能只相信外面的管理。如果不从文化上考量管理的亲和性和适应性,难道不是一种无知和虚妄吗?

    因此莫要小视我们自有的管理文化遗产,关于用人识人的心得,它足以与西方同行“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仅这方面的格言就有很多,比如“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慈母多败子,严家无格虏”,“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等等……

    不过中国式管理的弱项也很明显,尤其表现在钻制度建设空子方面,下面的例子颇能说明中国人的另类智慧:

    “武皇则天,闻京城内外官员吃喝成风,乃严禁屠牲,虽三令五申而风不止。一日,某京官出巡,县宰进肉款待,京官问:‘何以杀羊?’县宰曰:‘非杀,狼咬也。’京官笑曰:‘狼咬则吃无妨。’稍顷,又进鲜鱼一盘,县宰复云为狼所咬,京官乃大笑曰:‘狼能咬鱼乎?当云小鱼乃大鱼所咬也。’语未毕,满堂哄笑,杯盘筷碟即叮当作响矣。” 
 
 

 责任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