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蓝海,从EMBA的课堂到战略策划研讨,从洛杉矶警察局到中国移动的发布会,越来越多的CEO表示要进军蓝海,有的甚至还在员工中发放《蓝海战略》,让大家人手一册……
特别是在中国,“蓝海”已经成为2006年初最炙手可热的商业词汇。一时间,关于蓝海的争论甚至演变成了一部分学者与好事人士的口水话题。
蓝脑无言
蓝海不是读出来的,更不是喊出来的。事实上,正如W·钱·金在研究与撰写《蓝海战略》的过程所看到的那样,那些真正的蓝海公司原本就在我们周围存在,他们一直在“闷声挣大钱”,不论别人如何争论与定义。
在我和我们的记者编辑制作《智造蓝海十大人物》时,我一直为能够领略这些真正的蓝海公司与蓝海人物,以及那些“智造”过程的传奇故事而惊奇与欣喜,也为我们有限的版面和文字表现而痛苦与遗憾,因为没有一个蓝海人物是单色的。
从刘长乐红海突围,到马蔚华的蓝海执行;从施正荣的抢控上游,到禹南均的剑指高端;从高群耀的激情管理,到庄思浩的寻找新蓝;以及孙坚的分众扩张、李耀的设计先行、刘志军的细节决胜,更有新浪blog集体的病毒式营销。
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多可圈可点的闪光点,让人甘之如饴,俯仰难舍。但往往“简单的才有执行力”,正如《英才》杂志社长宋立新所提倡的那样,真正的蓝海战略一定与那些概念解词式的争论无关。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评选出的这十位“蓝海人物”中,有近一半人并没有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都是饱读《蓝海战略》的W·钱·金信徒,但他们却是在《蓝海战略》出版之前就具备真正蓝海思维的原创实践者。
对此新浪网总编辑陈彤有一个坦诚的说法:“创新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更多的来源于复制,所有的创新都是不同程度的复制,这世上好的主意一点不少,关键是怎么执行。”
对自己说NO!
对于如何保持优势决胜蓝海,联想移动总经理刘志军认为:“我们很清楚我们不做什么,要学会对自己说NO! 没有必要一味地追求那些仅仅用来炫耀的技术数据,而让消费者为这样的成本埋单,重要功能关键细节之处的提升才能真正给用户带来最强烈的体验。”
新浪网总编陈彤在解释新浪blog的成功时说:“这是执行力加法与产品功能减法的结果,要像表达新闻一样简单、明了、快捷”。
而在Autodesk亚洲最大发展区总裁高群耀的眼中:“敢于说NO的人往往都是真正懂行的,我到印度的第一天就是让每个员工说什么是我们做的最差的,必须放弃说NO!的。”
“居安思危”,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强调“执行必须首先从自己开始!”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更是明确指出:“观众是付账者,由制作者来决定内容的时代已经过时。”这本身就是在对传统的媒体思维说NO!
《蓝海战略》的作者W·钱·金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说:“企业必须从剔除和减少着手。那些企业竞争中所注重而并不为买方大众提供杰出效用的元素,就应该剔除或减少投入。”
尊重客户,尊重客户的欲想,是蓝海战略的核心思想。不懂得减法决策,仅从个人与企业主体出发,沉浸在对技术与精英思想过于迷恋的鸳梦中,没有学会对自己的某些欲想说NO,即便找到了蓝海,它迟早也会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