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如何释放C盘空间 27招具体优化技巧
·系统安装妙法:无光驱、无启动盘安装Windows系统
·CIO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掌控能力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下 )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上 )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征文
 相关文章
·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探讨
·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企业信息资源规划
·企业导入ERP时机的反思
·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效益分析
·借助ASP模式 打造“数字企业”
·设计企业信息化,是挑战更是机遇
 相关新闻
·
中华网软件客户入选2007年度成长型制造企业50强
·
7月1日出口退税或调整 钢铁及有色金属首当其冲
·
创新型企业可享税收优惠
·
黄骁俭离职 SAP德籍团队完全退出中国高管层
·
点击科技推出企业即时通讯 广泛发展合作联盟共同拓展市场
·
UGS助推中国重点大学成立PLM培训中心
 相关热贴
·新手,请教有关“企业信息管理师”资格考试,感谢!
·[转帖]企业管理的路应该怎么走
·[原创]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管理
·中小企业管理软件免费了
·企业管理软件的认识之路
·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前景无限好,软件产业定位是关键
 相关商城商品
 
 
当前位置:企业管理 -> 经理人
 
怎样把企业“从大做小”
发表时间:2003-2-11 特约撰稿人: 吴伯凡   来源:新浪科技
关键字:企业 
    把一个公司从小做大容易,把它从大做小不容易。 总体而言,“做不大”是中国企业普遍的烦恼。但“大有大的难处”,对于少数已经长大,正逼近《财富》500强的企业来说,他们的烦恼是“做不小”。
    海尔CEO张瑞敏曾经说过,要是见到韦尔奇,他最想向他请教两个问题:一是怎么把大企业做小,二是制造型企业如何做金融。
    把大企业做小,就是保持甚至加大企业规模的前提下,对官僚主义的企业病毒具有免疫力,让大企业具有小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对市场的敏捷的响应能力。用IBM前CEO郭士纳的话来说就是,如何让大象也能跳舞。
    大企业常常被形容为恐龙——其强大和凶猛自不待言,但对外界的反应迟钝,行动笨拙。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恐龙之所以灭绝,是因为其神经系统相当简陋—大脑发出一个行走的指令,这个指令需要两分半钟才能传达到它的足部,而足部的一个感觉反射到大脑也需要同样的时间。
    对环境反应迟钝,是大企业表现为常态的病态。韦尔奇对大企业病有生动的描述。他说,染上大企业病的企业,就像一个穿上了很多层毛衣的人,不但体态臃肿,行为鲁钝,而且感受不到市场的温度变化。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指出:“把一个公司从小做大容易,把它从大做小不容易。”
    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总裁郭凡生对此颇有感触。他说:“我们从14.8万元起家,现在已经做得很大了。但是把企业从大做小确实不容易。……怎样把公司从大做到小,就是说如何在保持大公司的规模优势、知识优势、技术优势的前提下,不产生大公司的官僚主义和决策缓慢的弊端,这是现在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大企业的领导者来说,防治“大企业病”并非一个新鲜的话题。不过,2002年,更多的大企业针对“大企业病”动起了手术。春兰、联想推行“矩阵式管理”,海尔进一步深化流程再造。在张瑞敏看来,外界对海尔的种种质疑和非议,都是因为对海尔三年前开始实施BPR缺乏理解。海尔推行BPR的真正意图,就是让海尔超越靠OEC管理成长起来的旧海尔,让海尔的员工不再甘心成为其庞大企业机器里螺丝钉,“因为这种螺丝钉精神和海尔目前的目标让企业整个系统贴近顾客、迎合市场—有矛盾之处,螺丝钉的本位意识是诱发身躯僵硬、行动迟缓的‘大企业病’的直接原因。”
    张瑞敏的说法背后,是其管理方法的“范式换代”,是其对企业的基本隐喻的升级—从机械论(螺丝钉)转向有机论(细胞)。“搞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使每个企业的细胞都是活的,而且不是说活一天,活五天,它不断地在活,如果有死掉的,再有新的出来。你看为什么中国企业干着干着就不行了,难就难在这里。”
    著名的管理学家詹姆斯·马丁说过,今天大多数企业是为一个不复存在的时代而建立的。许多“企业再造”的尝试和努力遇到的失败远远超过了成功。在《大转折—企业构建工程的七项原则》一书中,马丁说,“在当今的企业中,大多数管理者和工人都是一台台孤立机器的齿轮。有时,他们有一种模糊的感觉;这台机器应该被废弃,被替换,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对它做什么。大多数企业的管理结构和工作程序都是在几十年前,即在现代技术之前设计的。”
    所以,“大”和“小”的背后,其实是“旧”和“新”。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是成长性企业,中国大企业今天的困境和它们的“再造”努力,为中国成长性企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警示:成长性企业向何处成长?当他们努力“做大”时,必须记住一点:不要“成长”为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里的大企业。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它们都努力成为一个真正属于21世纪的企业。而且,在这个“大转折”的过程中,如果管理得当,他们有可能省去大企业正在付出的昂贵的“转折”成本。
    
    
    
 责任编辑: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