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如何释放C盘空间 27招具体优化技巧
·系统安装妙法:无光驱、无启动盘安装Windows系统
·CIO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掌控能力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下 )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上 )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征文
 相关文章
·在华美、日跨国公司R&D投资区位的比较
·有效加强投资回报 持续支持业务改进
·投资MES的效益在哪里?
·对员工进行“再投资”
·人力资本最佳投资策略
·CIO如何正确规避企业IT投资的“黑洞”
 相关新闻
·
中华网投资集团新研发中心落户南京
·
中华网投资集团07年首季度营收超九千万美元
·
AIG投资安世亚太 CAE产业驶入快车道
·
金蝶引进战略投资者,IBM联手雷曼兄弟入股金蝶
·
中华网投资集团持续进行总价6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
·
结构性过剩 巨型工程轮胎投资应谨慎
 相关热贴
·企业集团投资项目管理现状与信息化对策探讨
·项目投资控制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P9PIP项目投资控制系统
·浅谈UGS被收购给用户的投资风险和损失
·浅谈UGS被收购给用户的投资风险和损失
·浅谈UGS被收购给用户的投资带来风险和损失
 相关商城商品
· 中国风险投资年鉴
 
 
当前位置:企业管理 -> 经理人
 
投资热背后的冷思考
————关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发表时间:2003-1-29 刘宝亮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关键字:投资 集成电路 
    巨大的供需落差让中外厂商纷至沓来
    
    据日本媒体不久前报道,索尼公司将于2003年在华建设一家芯片封装厂,投资额大概在数十至100亿日元之间,地点可能选在位于北京的索尼笔记本电脑制造厂附近。
    2002年12月9日,正在中国访问的英特尔CEO贝瑞特也宣布,将投资1亿美元对上海的英特尔工厂进行扩建,使得奔腾4芯片的封装和测试工序能够在中国进行。第一批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芯片可望在2003年上半年出厂。
    就在同一天,欧洲第二大芯片制造商亿恒宣布和中国芯片制造业的领头羊中芯国际达成一项新的芯片制造协议,生产用于个人电脑的动态随机存储器。
    在过去的一年,东芝、富士通、日立、三洋和NEC等日商纷纷扩大了在华芯片设计业务的投资;台湾当局替“8英寸晶圆投资大陆”松绑后,台联电和台积电争先恐后抢滩上海;摩托罗拉也在年终决定斥巨资在天津上马它在全球的第17个芯片制造工厂。
    与此同时,内地资本也不甘寂寞。上海贝岭不久前宣布,将与张江高科技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合建8英寸0.25微米集成电路芯片生产项目,总投资约3.4亿美元。综艺股份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投资5000万元资金,近期将中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投入试制与生产。山东铝业和北京清华文通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合资设立山东山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经营IC芯片及模块、电子产品、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等高科技项目。
    小小的芯片竟吸引如此多的中外厂商纷至沓来,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巨大的供需落差。
    “1996年~2000年,中国的IC(即集成电路英文简称)市场保持了年均46%的增长速度。2001年,在全球市场大幅滑坡的情况下,我国IC市场的销售额仍逆势增长了29.2%。预计到2005年,中国的IC市场将达到500亿块、3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从而成为世界主要的IC市场之一。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IC产业还相对弱小,国内的IC生产供给严重不足,2001年的生产销售额仅能满足国内IC需求的15%,大部分仍需要进口。因此,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俞忠钰如是说。
    
    缺乏有效的战略安排和持续性的高强度支持
    
    集成电路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技术上起步并不晚。早在1958年,当世界上半导体技术刚刚起步的时候,我国就建成了第一个晶体管厂,造出了锗合金高频晶体管。可是几十年之后,广泛应用于信息产业和电子工业的集成电路,大部分还依赖进口,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形成的安全隐患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有关专家认为,没有真正确立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的地位,特别是尚未建立起实现发展目标的有效机制,是影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虽然在历次科技规划和经济发展计划中,集成电路一直被列为重点领域,但总体上缺乏有效的战略安排和持续性的高强度支持。
    1980年~1999年,我国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投入不过257亿元(其中包括外资126亿元),而国家历年来在集成电路上技术创新投资不超过10亿元。其中,“九五”期间用于集成电路技术创新的投资只有2亿元多。“十五”期间国家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但12个科技专项投入也只有50亿元,其中集成电路只有11亿元。由此造成研究开发力量分散,布局不合理;在技术的集成化、产业化方面力度不足,不能尽快形成突破。专家特别指出,多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采用了以引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以引进生产线为主的发展道路。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集成电路业的发展,也积累了一定技术,但并没有得到核心技术,反而形成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国产芯片出口,国内市场靠进口”造成利润外流
    
    在中外资本大举抢滩国内集成电路业的背后,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容忽视。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国内集成电路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多来自国外的设计与订单,80%用于出口,而国内半导体市场需求量的80%多却依靠进口。这一进一出的80%,使半导体产业的利润严重外流,国内工厂只能赚取少量加工费。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集成电路芯片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内地目前4条已经投产的8英寸0.35微米以下芯片生产线,有3条在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建的8英寸芯片厂还有5家。显然,国家希望通过引进生产线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但即使在目前已投产、代表我国半导体制造最先进技术的上海中芯国际,其80%的芯片产品还是出口。国内生产的芯片,大部分出口国外,再次加工后被重新进口。如此“大出大进”的结果是利润留在国外,国内工厂所得的只是低廉的浅层技术加工费。根据国外的统计,1元集成电路的产值将带动10元左右的电子产品产值和100元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在我国,“大出大进”后的集成电路产业,其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究竟还能有多大呢?
    目前中国主要的芯片制造企业有10家,相对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些企业十几年来总共只取得了不到10项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国内企业没有独立下单生产的能力,只能接别人的设计和订单代为加工。这也造成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芯片设计、制造、封装3个环节的严重脱节,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除去技术因素,国家鼓励出口的税收政策也使企业更倾向接受国外订单。有的企业认为,18号文件(即《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的精神是鼓励外资企业在内地兴办高科技企业并将产品内销,但另一方面,我国一直实行以出口为导向的税收政策。产品内销将征收17%的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而出口产品将被退还已征收的增值税。而且出口越多,海关、税务等部门在报关、退税方面会提供的便利越多。
    
    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严重滞后
    
    中芯国际最近在北京、合肥、西安、南京等地广纳IC芯片设计人才。此次将会有300人成为中芯国际的新员工。而据了解,目前中芯国际有3000员工,占员工总人数1/3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几乎全是海外或境外人士,技术领域的本土化人才目前还几乎为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本地没有这种中高级的专业人才,企业只能引进“外援”。
    北京半导体协会负责人董秀琴说,IC设计工程师在软件行业是现在公认的高收入阶层。按照中国现在的市场行情,一个刚毕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IC设计工程师的年薪最少也要在8万元左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董秀琴认为,一方面是现有IC设计人才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国内外市场对IC卡设计人才尤其是合格的IC设计师的大量需求。目前中国每年从IC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高学历的硕士生只有几百人。中国现有400多所高校设置了计算机系,新近又特批了51所商业化运作的软件学院。但这些软件学院和计算机系培养的多是程序员。中国目前只有10来所大学能够培养IC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IC设计专业人才处于极其供不应求的状态。
    据有关部门估计,到2008年,IC产业对IC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将达到25万~30万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俞忠钰说,2002年全国的IC设计单位已达到了380多家,根据北京市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建设规划,到2010年,北京市要逐步建成20条左右大规模高水平的芯片生产线和200家高水平的IC卡专业设计公司。IC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同时带来了市场对IC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
    IC人才的奇缺,目前还只能靠企业自己想办法。中芯国际此次招聘的主要是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电子信息、物理、材料等专业都有。这些学生被招进来之后要进行1年的专业培训,方能对整个集成电路制造专业及行业有一定的了解。而把这批人培养成为技术骨干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可想而知,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所花费的成本是很大的。
    人才的匮乏已经引起各方的注意,中芯国际、威盛等都有和高校联手培养IC芯片设计专业人才的计划和行动,不过IC芯片设计人才很缺货的现状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改变。
    
 责任编辑: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