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期热点 |
|
|
 |
相关文章 |
|
|
 |
相关新闻 |
|
|
 |
相关热贴 |
|
|
 |
相关商城商品 |
|
|
|
| |
|
|
| 当前位置:企业管理 -> 经理人 |
| |
| | “探寻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轨迹”系列报道之九 | | ————紧紧抓住眼前的战略机遇 | | 发表时间:2003-2-5 于进 张子麟 宋时飞 潘晓娟 程晖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 | 关键字:系列报道 高技术产业 发展 | | | | 编者按:在这组系列报道的前几篇中,我们把视野主要集中在国内一些在发展高技术产业方面有新思考、也有新实践的省区市。报道中还结合这些鲜活的实践内容,初步探讨了一些在发展高技术产业方面的规律性问题。 从这篇报道开始,我们力图把观察此次报道主题的目光投得再广一些,也更宏观一些。在前一阶段分赴各地采访期间,记者深深地感到,从整体上把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规律,正是很多从事高技术产业工作的人们所关心的,是广大读者非常希望了解的内容。 探讨如何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必须用国际眼光来观察问题。很多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都很主动地与我们探讨这个话题。记者深深地感到,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国际化的土壤中。参与国际竞争和参与国际合作,对很多这个行业内的企业和个人来说,是一个无法拆分的过程,是一堂在新时期里必须完成的必修课。 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变数正在增加。这是我们通过采访后得出的一个重要判断。 近两年来,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大公司会计丑闻的频频发生,以及“911”恐怖袭击事件带来的长期影响,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整个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在明显增大。有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美国信息产业全年的增速由前一年的39.5%下降到负15.9%,增速一下子掉了50多个百分点。受这股潮流的影响,全球半导体业的销售额则从前一年的2030亿美元下降到2001年的1410亿美元,跌幅达到30.54%。这一年的其他指标也值得关注——全球计算机销售量破天荒地下降了1.6%,手机销售量下降了32%。 今年以来,这种不确定因素带来了负面影响仍在继续和蔓延。这给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很多领域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些高技术产品的全球市场前景捉摸不定,使得一些高技术产业投资商转变了投资方向,也改变了高技术企业向市场投放产品的节奏和力度。由于这几年正好是国内很多新兴的高技术企业实现产业规模扩张的关键时期。这种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客观上增加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难度。 变数的增加,还在于随着信息产业的脆弱性逐步凸显,全球高技术产业都在寻找更稳定、持久的发展模式。在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的时代背景下,加深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就成了效率最高、稳定性最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恰好,我们遇到了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新趋势。 各方面的情况表明,目前,我国正在逐步成为跨国公司产品生产和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基地。今年上半年,平均每天有1.6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不久前,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全球90%以上的大型跨国公司已经表示,“去中国投资是寻求未来新发展的第一战略”。甚至一些台湾本地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也出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纷纷突破台湾当局的诸多限制,加快了向中国大陆的投资步伐。 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司长马德秀近日在分析全球制造业中心向我国加速转移的这一趋势时指出,新一轮的全球制造业转移趋势,呈现出了与以往几次不同的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重点;二是外商直接投资从简单的加工组装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出现了制造中心、地区总部与研发基地在中国实现一体化的特征;三是跨国公司纷纷主动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四是招商引资已经从政策招商转变为产业招商。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全球制造中心已经经历过三次明显的转移,每一次转移都使所在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马德秀认为,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加快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迅速做大做强,向世界级生产基地目标迈进提供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有利于我们吸引和稳定高科技人才,建立一个开放型的创新体系,提高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她特别强调指出,我们必须看到,这次制造业转移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一次产业转移,是生产环节的转移而不是利润中心或赢利中心的转移。我们必须在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改善自己的国际分工地位。否则,如果技术在外、市场在外、资本在外,只有工厂在内,这种在产业链中长期处于末端的选择,对于中国来说是危险的,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国各地从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人们普遍在做一个努力,就是从这种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由于这种转移趋势的出现,我国高技术成果有了更多的实现产业化的可能。跨国的金融资本也对这种趋势始终保持着灵敏的嗅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在将近80多项产品领域,我国的制造业能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这样的制造业大国远远不是制造业强国,我们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却还远远不是世界制造业的利润中心。国家有关部门近日明确提出,通过在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进程中加速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加速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就可以把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