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期热点 |
|
|
 |
相关文章 |
|
|
 |
相关新闻 |
|
|
 |
相关热贴 |
|
|
 |
相关商城商品 |
|
|
|
| |
|
|
| 当前位置:企业管理 -> 经理人 |
| |
| | 中小科技企业缘何难成大产业 | | 发表时间:2003-1-30 王文君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 | 关键字:融资 中小科技企业 | | | | 青岛博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日前自主研发成功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博新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试剂“BXTM”,通过查体时抽极少量血化验,就可以利用显色对比分析技术对人体可能患有的26种癌症做出早期辅助诊断。据青岛博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春华介绍,目前这种试剂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受理为国家一类生物新药,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从上报的大批项目中筛选出的4个进入绿色通道中的其中一个。 青岛博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两年前在青岛生物谷创建,技术研发队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创伤外科专家葛宝丰教授及国内外生物制药领域里顶尖级专家组成,致力于现代化中药、现代生物制药、基因制药等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除博新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试剂“BXTM”外,该公司研发的“博新康”纳米抗癌注射液、口服液已申报为国家二类新药,“克尔博生物消毒液”是目前常用消毒液如碘酒、酒精、碘伏的升级换代产品,已在青岛市等地区近60家医院使用。最近又与美国休斯顿医疗中心签订购销合同,从今年开始,可以连续三年,一年四次向美国出口,达产后,仅此一项每年可创外汇400万美元。 然而,就是这几种具有高附加值和广阔市场前景,同时具有巨大社会效益的高技术产品却至今难以进行产业化生产。难处到底在哪?周春华告诉记者,主要是融资难使得这几项高技术产品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 周春华算了一笔帐,“BXTM”要达到1000万支以上的生产能力,需筹资3800万元。而“博新康”要大规模生产,总投资需1亿元。“克尔博”要达到年产1000万瓶规模,需投资2000万元。而到目前为止,公司通过科学家、科技企业家自筹资金仅为1000万元。看来,高技术要形成产业化,只依靠公司自筹和凭知识产权入股的生物制药专家的能力是难以达到的。 那么,从市场中寻求融资究竟难在哪里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青岛博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融资渠道主要有这么几条: 一是寻求银行贷款。这种方式一方面需付利息,另一方面还需担保。如果由青岛市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提供担保,不仅需要收费,而且还需要反担保。另外,有关银行表示,贷款额度只能在500万元以下;这显然不能满足公司规模生产的需要。 二是寻找投资方合作。这种方式往往卡壳在与投资方谁控股经营的问题上。目前,不是找不到投资方,美国、泰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很多风险投资商都对公司产品看好。但公司与大陆的几家投资商,其中包括政府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洽谈都未能达成协议,原因是这些投资商都坚持要控股。周春华表示对外商控股或国内不懂技术的投资方控股不能接受,他说,我们要控股,主要是为了保证专家们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得到相应的价值回报,专家股东为了这几个科研成果的研发成功,付出了几十年的智慧和心血,仅无形资产价值已被评估为6.8亿元,这些产品迟早将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既然目前公司是按照市场化来运作,在股权分配上首先就应该体现出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另外,周春华还担心失去控股权会给公司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干预,进而影响到项目的成功。因此,公司目前寻找投资方的前提是不能失去控股权。 如何突破融资瓶颈呢?周春华心急如焚。他介绍,公司仍在根据自己的标准不断去选择投资合作伙伴,近日,通过与澳洲陀玛国际集团多次洽谈,已在保证控股的前提下签订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由对方投资3000万人民币,共同生产三种产品。但高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仅以肿瘤标志物研究为例,目前全世界约有10万人在研究,尤其以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研究较为深入。只有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才能降低产品成本,公司经营才能尽快步入良性循环;只有产品形成产业化,有了投资回报,公司才有实力开发第二代产品,抢占国际市场竞争的先机。目前,“BXTM”肿瘤体外诊断试剂的出口目标已瞄准了欧美、东南亚、中东和俄罗斯等地的市场。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