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热点 |
|
|
 |
相关文章 |
|
|
 |
相关新闻 |
|
|
 |
相关热贴 |
|
|
 |
相关商城商品 |
|
|
|
|
|
|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ERP |
|
| 我眼中的7年:ERP真成了 | 发表时间:2003-9-24 特约撰稿人: 刘胜兴 来源:每周电脑报 | 关键字:erp | | | | 作为林德厦门叉车有限公司的信息技术处处长,我这7年几乎就围绕着ERP的发展而发展着。更准确地说,自工作以来,我就在和ERP打交道。 林德厦门叉车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的企业,在成立之初就把ERP的实施放在了工作一览表里。但是,1996年时,国内ERP市场上的供应商还非常少,只有几家洋品牌,还算活跃。但即使SAP在当时也只是刚成立中国公司,还没有考虑汉化的工作。到1997、1998年,国内才出现了ERP厂商。虽然ERP气候不成熟,但企业的发展却等不起,因此,凭借我多年管理软件实施经验,我们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还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接下来,世纪之交出现的Y2K问题让人烦恼。1998年,林德厦门公司的很多国外用户就开始了关于Y2K的调研,考察象林德厦门这样的供应商是否能完全解决好Y2K问题。这似乎也成为了他们考核供应商,并决定是否与之继续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情况下,我带领团队花了2年的时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解决Y2K问题。还好,没出问题。 但非常戏剧性的是,正是由于非常平滑地过渡,公司领导开始有了质疑:Y2K问题只是IT自编自导的一场戏剧罢了,公司真的有必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来应对?对这样的质疑,我自己也在琢磨,也许这也正体现了传统企业里给予IT部门的定位:普遍地都认为,IT部门是一个成本中心,是一个服务部门。但人们往往忽视它所带来的信息化效果。这或许也是因为IT总给人非常神秘、非常不易理解的原因吧。 当然,IT部门的地位还是在公司内逐步提高。解决完Y2K问题后,紧接着就是.com的热潮。Internet让我兴奋。尽管我认为在2000年的时候,Internet还只是流于形式,但还是非常看好其发展。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我在制定企业IT应用方案中又增加了一种崭新的系统方案,即利用Internet技术,去解决多年以来由于用户数过多造成的系统速度缓慢的问题。让人有点遗憾的是,我自己并没有走在Internet应用大潮的前列。我是在2002年才开始把Internet技术应用到ERP系统中来的,而我认为这项工作应该在2000年就做。 ERP的应用在林德厦门叉车有限公司进行了近10年的时间,公司各个部门都得到了ERP实施后的收获。以物资计划部门为例,降低库存水平/增加库存周转率:周转率由1997的0.95提升到2000的2.72转;呆料由1997年的2200万元人民币降为2001年的556万元;自1997年以来物料计划人员减少1/3的工作量;对常用的A类物资,已达到99%库存精确率;缺件率由1997年的5%降为2000年的1%。 的确,7年来,ERP市场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无知到有知,从怀疑到接受,从无从下手到强调需求,用户越来越聪明——这些都是这7年的变化。当然ERP厂商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它们的数量由最初的凤毛鳞角发展到争奇斗艳族群化;它们的产品也越来越接近客户的真正需求,不再是高高在上。 未来的发展或许不易预见,但IT必将会永续不断地发展下去。如同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过去7年的ERP过程只是探索IT未来的一个过程而已。 刘胜兴,林德厦门叉车有限公司信息技术处处长。 1969年毕业于台北淡江大学,获得企业管理学学士学位;1971年毕业于美国东北密苏里州立大学,获得企业管理学学士学位;1973年毕业于美国中央密苏里州立大学,获得企业管理学硕士学位。 1990年1月~1995年2月任职于美国系统软件联合公司,担任总顾问师;1985年5月~1989年12月任职于美国科学管理软件公司,担任项目经理;1983年2月~1985年5月任职于美国PRINTPACK制造公司,担任项目组长;1979年11月~1983年2月任职于美国JOHNDEERE拖拉机制造公司的发动机制造厂,任项目组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