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热点 |
|
|
 |
相关文章 |
|
|
 |
相关新闻 |
|
|
 |
相关热贴 |
|
|
 |
相关商城商品 |
|
|
|
|
|
|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ERP |
|
| 谈谈在跟踪研究“企业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的一些体会 | 发表时间:2003-9-25 特约撰稿人: 聂永瑜 来源:投稿 | 关键字:ERP | | | | 天剑公司承担了佛山科技局的“企业实施MRPII/ERP业绩评价体系”课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在跟踪研究中的一些体会。 ERP应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然而,“ERP实施成功率低”的论调弥漫着整个业界,使得信息化建设的主角——企业在沸沸扬扬的ERP市场氛围中反应谨慎。如何评价ERP应用的绩效呢?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ERP应用绩效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把ERP项目看作一项投资,通过比较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实施ERP的各项费用和使用ERP系统产生的效益,进行投入/产出分析;二是把ERP系统看作管理工具,计算使用ERP系统所产生直接和间接的效益,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衡量ERP应用水平。 一、研究现状
谈到评价,不能不提ABCD检测表。ABCD检测表自1977年问世以来,经过不断扩充完善,现已经出版第四版,指标内容从技术、数据准确性和系统使用情况(第二版),到战略规划、人的因素和协作精神、全面质量管理和持续不断的改进、新产品开发、计划和控制过程(第四版),原用于检测企业实施和使用MRPII,演变为优秀企业的运作考核提纲(Operational Excellence),使用ABCD检测表(第四版)能比较正确的检测企业的运营状况,帮助企业提前发现问题,不断改善企业的运作。 从ABCD检测表的内容,不难看出,这些指标主要涉及企业的运作(Operation),也就是针对实施系统的过程、使用系统的情况、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检测,但很少涉及企业实施后获得的效果。这种规范实施过程,并从企业运作的角度来考核实施效果,简化信息化要素复杂关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不久前,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现了面向效益的思想。指标体系分为基本指标、补充指标和评议指标三部分,给出了基本指标和补充指标的内容,前者主要反映信息化基本情况,后者反映企业信息化效益状况,又称之为效能指标。效能指标由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构成,适宜度指标包括投资、战略、资源匹配、组织文化、应用几个方面,灵敏度指标包括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和对外反应灵敏度。 《企业信息化指标》指标内容在框架上涵盖了信息化效益的各个方面,使用统计结果建立标杆基准值,绕过信息化ROI的生产力悖论,这对于“企业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的指标和评价标准的设计,有很好地启发和指导意义。但是,如何建立标杆体系?如何匹配测评企业和标杆企业?如何获得定量化效能的指标?除需要极大的工作量,还需要克服一些障碍,尤其是如何操作,还缺乏一套可行的程序。 另外一种研究方向是模型法,采用分布图法、记分卡法、线性加权和法、AHP法和专家系统法等多目标评价方法,构造出先进制造技术(AMT)(系统)的评价模型。迄今,国内外已经提出一些评价模型,但仍未提出能够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AMT的技术经济特点和评价要求的指标体系立。如何组织企业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科学的指标体系框架,模型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此外,国内ERP专家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路,给出一些评测指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一直处在讨论之中,仍未形成可实际操作,真正用于实践且能被企业接受、行业和政府认可的东西。 二、关键问题
设计评价ERP应用绩效的指标体系,首先要能明确评价目标,根据目标界定评价范围(方面),构造出科学的体系框架,也就是科学地组织指标。然后,就某一方面的评价内容,设计出指标组,理清各指标的属性和关系,从中选择能充分反映评价方面的指标,并赋以权重。这就要求明确ERP的范围、ERP所产的效益、效益由哪些指标反映,以及如何组织指标,从目前的研究看,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难度。 首先,ERP的定义存在不确定性,较难清楚地界定应用绩效的范围。当初,GartnerGroup是通过一系列的功能标准来界定ERP系统的:超越MRPII范围集成功能,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这仅仅是描述ERP系统的,从企业应用的角度看,ERP系统应包括那些功能,实现哪些信息的集成等等,还缺乏一个明确的范畴,这样就很难确定哪些效益是由使用ERP系统产生的。 其次,总体上看,国内企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根据我们的调查,能够完整实施MRPII实现物流同资金流集成的不多,遑论实施全局级应用ERP了,实际上,更多企业仅仅使用进销存系统或闭环MRP,停留在局部(部门级)的应用,而且不同的企业行业特点、发展阶段、业务侧重点不同,个性化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指标体系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整体框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第三,ERP属于企业全局级的应用,所产生的是整体效益,评价范围难以明确界定。信息是通过渗透、激活和协调其它生产要素而发挥作用,而ERP系统将整个企业的资源纳入管理,影响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提高整体运作效率,这是信息集成的优势所在。评价整体效益就要从单独的要素出发,通过单独要素的评价,得出整体效益的结果。如何将整体效益归属给单独的要素(指标),常见的方法是把效益和投入简单连接起来,进行ROI分析,但是实施ERP所产生的效益不仅表现在财务上,而且有时间的滞后性,要保证指标的系统性,全面地选取指标,构成一个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最后,信息化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一个难解的“黑箱”,通常的解析方法是为单独的要素(指标)赋予权重。但是要素属性多种多样,有静态的,有动态的,有定性的,有定量的等,而且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过程的,有结果的,有些甚至互为因果,如何认识这些要素的属性,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选取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的关键。 三、一些想法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思路和成果,我们认为,提出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ERP应用绩效指标体系,可以沿着以下两个方向: 一是,参照ABCD检测表(第二版),补充那些超出MRPII功能范围的指标,完善检测表内容,形成适用于ERP的检测表。依据检测表,规范实施过程,检测结果可以定性地评价ERP应用绩效,定级应用水平,便于横向比较。如此,需要给出一个ERP的标准,至少是个行业规范,不求全但要可行适用,明确地界定ERP范围和系统功能。 二是,借鉴BSC(平衡计分卡)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适合ERP的业绩评价方法。全局级应用的ERP,产生的效益也应该是企业的整体效益,而BSC记分卡则是全面评价企业管理绩效的方法,评价内容和范围十分相似,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按照BSC的设计思路,系统性地分析整体效益的内容,包括主要地技术经济指标和效益指标,进行归类,(BSC从财务、外部客户、内部流程、创新几个方面评价),提出一套评价框架,并给出详细的使用方法,指导企业按照框架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细化评价指标,形成适合企业特点和应用水平的指标。 个人简历: 聂永瑜,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信息工程和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和企业建模等,已发表相关论文多篇。现就职广州市天剑计算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管理咨询部经理,负责企业调研、方案撰写、管理培训和ERP/CRM咨询等工作,是《佛山市ERP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课题负责人。 欢迎讨论:nieyongyu@163.com
本文曾发表于《电子商务》第七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