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热点 |
|
|
 |
相关文章 |
|
|
 |
相关新闻 |
|
|
 |
相关热贴 |
|
|
 |
相关商城商品 |
|
|
|
|
|
|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ERP |
|
| 益康:8年熬制ERP | 发表时间:2004-9-14 唐宏梅 来源:《知识经济》 | 关键字:erp | | 要想真正实现系统的功能,不仅要在技术上下功夫,更要从管理上找出路。 |
| | 透过益康财务部办公室的玻璃门窗,便能看到工作人员人手一台电脑,他们每天的工作是通过软件系统,将账目逐一录入。早在1996年,每到月末,益康的财务人员都异常忙碌,不分昼夜地赶制堆成山的报表,个个忙得昏天黑地。如今财务部不到10个人,工作人员每天坐在电脑前移动鼠标,敲几下键盘,系统就能自动生成相应的报表。于是,他们从繁琐的手工记账中解脱出来,多出时间学习其他业务知识。这看似轻松的转变花了益康8年时间才实现。 信息孤岛 益康制药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主要生产中成药,并逐渐将业务范围拓展至西药,生物制药等。公司老总高翔常出国考察学习,脑子里装了不少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随着公司业务发展,高翔感到内部管理亟待规范。 1996年,经朋友介绍,高翔结识了荆文,他见荆学计算机出身,又有四年的从业经验,于是邀请荆文到益康,希望她能开发相应的系统来为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我们老总非常支持信息化工作。”荆文回忆起上系统的过程时感叹道。荆文刚到益康时,公司部门之间各自为阵,信息沟通不利。医药行业涉及到药品批号的管理,由于益康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迟缓,若要查看仓库每天的发货情况,以及相应的客户应收账款等信息,需要财务人员从大堆的数据报表中进行手工查找,十分费事。 来益康之前,荆文分别在国企和外企负责过IT管理工作,因此,她清楚地知道计算机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切实的利益。对于中小制药企业来说,产品同质化严重,要想在现有的产能上提高企业实际收益,必须从销售环节入手。经过这一了解,荆文便以销售为核心进行了相关的系统开发,所开发的程序包括总账、应收账款、销售、仓库等与销售相关的模块。 最初,企业员工对计算机甚为排斥。这些程序模块彼此独立,因此,各部门员工需要将原来手工的数据搬至电脑,但每到月末仍然需要手工对账,其工作方式的差别仅仅在于手工与计算机操作的区别。 直到1998年,这是中国国内企业上ERP系统比较火热的年头。益康老总凭直觉预感ERP能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 一个偶然的机会,益康结识了QAD。那时,QAD一伙伴公司的老总回贵阳老家探亲,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益康的董事长张秋生。那时听对方一番关于ERP的言辞之后,张当下表示十分认同QAD的管理理念。于是,在经过再三权衡后,益康最终敲定了QAD。 改变而不适 改变会带来不适甚至恐慌。益康的改变从信息化开始,其反对的声音让荆文感觉步履维艰,几次打算放弃。 1998年,在益康搞信息化工作的就荆文一个人。除了对技术把握外,还要了解部门的业务需求,这对于内向的她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而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后面还有更多的暗礁正等着她。 除公司两位高层以外,所有业务部门都齐声反对。首先,就销售部门来说,如若业务通过计算机来处理,许多工作环节必将公开,那么,赊销便成为不可能,这不仅打乱了销售人员原有的工作方式,又触及到部分员工的切身利益。 接着是财务部,他们更是不相信不经过手工便能完成财务结算。“他们习惯于手工做账,觉得经过自己手的才是实在的。”荆文显得十分无奈。那阵子,她除了天天跑领导办公室,不停地向老板灌输计算机知识外,还经常和业务部门争吵。 在荆文看来,QAD系统是非常实用的:系统技术十分严密,销售与库存以及财务之间集成度相当高,只要销售发生一笔业务,便很快反应到财务上,并自动生成报表。按理说,财务人员应当非常非常这套系统,然而,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财务人员十分抵触,。 “我性子很急,那阵子经常吵架,和财务部、和销售部,几乎和所有的业务部门都吵过。”谈到这里,荆文陷入种复杂的情绪。“我曾经辞职过”。她笑着说,这看似轻松的表情后面掩藏着许多委屈。 荆文一个人没法顶住来自多方的压力,就真的收拾东西回家了。直接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张秋生跑到她家恳请她回来,于是,在张的顶力支持下,荆文重新回到岗位。接着,公司召开全体大会,张秋生在会上厉声宣布,如果谁不支持信息化工作,谁就走人。自那以后,荆文的工作渐渐地得到其他人的配合,工作起来更有底气了。 挽救系统 为了能实现系统集成,业务部门相关人员和荆文一起熬夜,张秋生也一直陪着他们一起加班。花了两个月时间将所有应收账款、存货等与销售有关的基础数据录入系统,QAD系统实施顾问也非常配合。数据刚录完就暴露了许多管理上的问题。 直到2000年,荆文原来写的系统已经被停掉,各系统陷入瘫痪状态。在荆文看来,问题出在公司原有的不规范的管理和员工素质不高这方面。加上那时实施顾问与公司关系变得紧张:系统实施之初,实施顾问食宿等各方面的待遇都非常好,到后来,公司甚至让他们住到当地居民的家中,这让顾问们大为恼火。 那时,益康已经在系统软件费上花了80万元,加上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软件用户化费用、培训费和顾问公司的服务费等共计上百万元,如果再这样不氲不火地继续下去,势必会将公司员工和实施人员拖得精疲力竭。经公司高层商议决定,从提高员工素质入手,开展长期培训工作。 面对公司上下几百名员工,荆文开始习惯不停地表达自己。一些员工最初拿着鼠标不知道怎么用,甚至有些员工连开关机都不会。荆文对此十分不解,这么简单的操作怎么不会呢?她成天操一口标准的计算机语言,听得员工们不知所措。而后,她渐渐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将计算机术语翻译成大众化的语言,培训的知识也深入浅出,员工也开始一点点地接受。 与此同时,在益康的实施顾问与公司彻底翻脸,重新在上海组建了上海弈盛咨询顾问有限公司。于是,在系统二次上线时,益康又找到他们,还是原班人马,彼此合作也来得更为顺手。 经过一年的实施,系统又再次上线。这一次工作流程随之理顺,业务部门员工已经习惯了电脑操作,办公室里多了“噼啪”的键盘声。荆文还记得有一次公司停电,两天没法工作,大家对电脑产生了依赖感。 理顺管理求升级 自2001年开始,益康采用的这套系统开始正常运行,不过偶尔还会有段小插曲。 一次,有其他同行公司来益康参观学习,公司一位高层顺便到仓库拿了几箱药给来访者看。于是仓库那边把这数据反应到系统里,财务那边却没有相应的出货单,而且销售部门也没有相应的销售情况显示。对此,荆文和业务部门分头查找,最后发现是公司领导拿了。 这下,荆文立即打电话给董事长,“如果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系统所反应的数据就永远是不准确。”这样一来,公司出台相应制度:任何人若没有财务部门的发货单都不能到仓库提货。 同时,系统的高度集成使账务清晰,也省了财务部门很多事,他们再也不用月末拼命赶制报表,相应的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减少了。在益康制药公司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的员工都可以轮流换岗。公司将整体编制与员工自身的能力相结合,如果员工提出换岗,马上会有其他员工来做这位员工的工作,因此,系统的上线并没有影响到员工的岗位制度。 现在,益康的各子公司和业务部门会主动找荆文沟通,提出自己的业务需求,看信息部能否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他们知道系统可以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省去他们不少精力。益康的信息化队伍也不断壮大,目前,公司成立了IT部门,荆文由原来的信息部主任提升为IT总监,下面有5个技术人员。 当记者赶到益康采访时,荆文还在公司的机房里研究系统,公司总经理高翔在给业务员做培训,这一次他们的系统会有一个更大的升级。截止记者采访时,益康在IT方面的投入(包括各种软件、硬件、服务费等)将近1000万,对于一个民营企业来说,这仿佛是个天文数字,但益康董事长张秋生说,“我们之所以投入这么大,是因为看到了长期效益。” 荆文曾在一次和同行公司的CIO聚会时称,2004年,益康的信息化工作主要在于系统升级,她坚信,这一路会越走越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