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如何释放C盘空间 27招具体优化技巧
·系统安装妙法:无光驱、无启动盘安装Windows系统
·CIO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掌控能力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下 )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上 )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征文
 相关文章
·“ERP是否过时?”大讨论综述
·ERP的神话过时了,但对信息系统需求没有过时
·付勇:漫谈制造业ERP的去向
·顾新建:关于ERP的争论及ERP的发展
·梁东奎:成功率破解过时论
·徐晓飞:ERP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思考
 相关新闻
 相关热贴
·企业与ERP讨论
 相关商城商品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ERP
 
金蝶:ERP是明日黄花
——----“ERP是否过时?”大讨论之一
发表时间:2003-7-2 特约撰稿人: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 徐少春   来源:金蝶供稿
关键字:erp讨论 
    在ERP市场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柳传志讲过,不上ERP等死,上了ERP就找死;李东生说ERP理论太虚,他要看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应用;也有很多人过去在炒这样一个概念,ERP实施成功率等于零,我们姑且不说这句话是不是完成正确的,但是我认为这里面也一定揭露了某些事实。ERP的实施确实成功率不高,北京三露厂的ERP诉讼案是众多失败当中的一个。前不久我也跟美国的专家在一起讨论,美国的ERP实施成功率到底多少,他说不超过30%。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认为ERP的诞生是源自过去大型企业的需求。所以传统ERP产品的理念设计就不能完整地适应大多数,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需求,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不成功,它的投入和产出不匹配。
  当然我们在追问每一个CEO,用国外ERP的感觉时,他不会轻易全盘否定,他会说某一个方面还是很有价值的。ERP是明日的黄花,需要有新的东西出来。
  来看ERP的世界性问题:第一,就是不能适应生产流程与业务管理流程动态调整的需求。传统的ERP很大程度上跟企业的业务流程结合以后,就固化了,把管理模式固化了,但是企业在变,企业在不断地成长。那么要调整这个模式,调整这个软件,常见的方法就是二次开发。但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二次开发需要很长的时间,企业"等"不起。第二,跨越制造业以外行业应用有很大局限性。比如,ERP对于如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还是一片空白。过去,ERP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运营优势或者说生产优势。但是知识经济时代,更多是强调人的价值,怎样去通过知识的共享和管理催生出更多的创新。第三,ERP系统的工作流与系统功能组成的业务流程没有紧密结合。第四,技术架构陈旧,缺乏可伸缩性。我们看到大多数ERP产品,包括国外的所谓领先的ERP产品,它的架构目前还是一个C/S结构,而且甚至有的是Mainframe结构,真正的基于互联网的架构我们看到的还不多。第五,ERP与电子商贸(EC)不能整合,真正通过网上定单去驱动企业内部生产。第六,是ERP项目的延期或超预算。少则一年,多则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尽管过去有顶尖的ERP公司贡献了它的产品,价格降的很低,但是到后边,中国的企业还是买不起,服务太贵了。
  我们再看看世界企业应用系统的发展过程。物流等过程是诞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上,短缺经济时代。从1980年开始,我们发现由MRP到MRPII,到供应链管理,这个时候强调企业间的合作。生产由过去的短缺到过剩,由过去强调生产优势到强调企业的营销,强调企业之间的协作。Gartnergroup认为:从2000年开始,将进入协同商务和应用集成的时代,即EAS/ERPII。
  其实,ERPII是一种商业战略和一组特定行业领域的应用,这些应用通过增强和优化企业和企业间协同的运营和财务流程.ERPII开放了应用架构,可以支持全球化的业务处理要求。过去我们讲用ERP能够降低成本,建立生产优势,大规模生产。那么ERPII可以帮助你开创新市场,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求新求变求异!从内部来讲,最重要的是从模块化到组件化。企业在成长,你可以不断地去建立动态的企业流程和动态的联系,而且你的产品会有一个核心的基础架构,那就是中间件。有了中间件,当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不需要动核心的东西,只是需要重构!
  在未来,企业之间的联系性会变得非常重要,一个快速运行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运行起来就像龙卷风,企业只有变得更快更高更强才能够制胜。


徐少春
  1963年生于湖南沅江,高级经济师,1983年获集团中国东南大学电脑科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硕士学位,主修会计电算化研究。现任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中国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及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对中国会计及管理软件的设计及发展贡献良多,曾参与及监督一系列中国大型企业应用软件设计及开发工作,曾获得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1998年度“广东省杰出青年科技标兵”“第七届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深圳市青年科技专家”、“深圳市青年科技带头人”等等奖励,2001年获得“中国软件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02年获得“影响中国IT产业的十大人物”。
 责任编辑:罗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