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热点 |
|
|
 |
相关文章 |
|
|
 |
相关新闻 |
|
|
 |
相关热贴 |
|
|
 |
相关商城商品 |
|
|
|
|
|
|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ERP |
|
| ERP:不是时装,是皮肤 | 发表时间:2003-7-16 特约撰稿人: 深圳商报记者 张莹 来源:深圳商报 | 关键字:erp | | | | ERP(企业资源管理),像一件绚丽的时装,引来不少企业跟风上马。现年32岁的黄骁俭,几乎经历了ERP在中国的整个发展过程。黄骁俭现在的东家SAP公司,更是经过整整30年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财务软件公司变成了世界ERP整体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巨无霸。 黄骁俭认为,中国有一个节气叫“惊蜇”,指春天第一声雷鸣之后,几乎所有的种子和小虫子都准备破土而出。实际上,中国现在的信息化建设就处于惊蜇时期,政府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宣传,供应商也在不断地培养市场,而企业就像一个个小虫子,还没有从泥土里面爬出来。 黄骁俭说,试想一下,如果联想的主机服务器停一天,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在商业经营过程中,企业必须大量依靠信息,同时依靠的信息技术也越多,需要承担的商业风险也越大。他请企业领导层们想想: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管理模式、盈利方法是否已经为信息经济做好了准备?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始ERP
记者:从你的经验看,中国企业开展信息化应该有哪些基本原则? 黄骁俭: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以应用作驱动,以管理变革为原则。因此,应该走一条中间路线———信息化+管理变革,来达到现代管理的目标。我们讲的“避免产生信息孤岛”,不是指应用一个大系统、把所有的软件都买全就可以解决的。在规划上一定要考虑企业应用的方方面面,以及现在市场上能够找到的应用资源,然后,对企业本身资源做一个有效分析,整体规划,然后分步实现。 再次,业务流程导向的原则。信息化的过程必须与BPR(业务流程重组)紧密相关。实行BPR不一定要翻天覆地,最核心的就是把原来刚性的企业业务模式,转化成柔性的基于业务流程的模式。 开展信息化,实现管理变革,不一定都从头开始,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跑得比别人更快。按照联想的模式搞自己的信息化建设,肯定可以超过联想,这叫成长性原则。 实行ERP还有一个“总体拥有成本”原则。很多人以为信息化建设就是买软件、硬件,最多再买一些咨询服务。其实,除了资产投入以外,还有管理费用、未来长期的技术支持费用等。而最大的成本是什么?是培训最终用户,让用户去操作这个系统是要花费成本的。
ERP的回报到底在哪里
记者:联想、华为等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激励着中国千千万万中小企业实施管理变革。但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以致一些企业产生对信息化的怀疑,你认为怎样来衡量回报? 黄骁俭: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ERP,ERP的回报有两个方面,策略上的回报和经济效益上的回报。 策略上的回报包括:在新的应用结构中,企业管理的集成性是否加强了?与消费者的呼应和互动能力是否提高了?是否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力?信息的品质和利用率是否提高了? 经济效益上的回报是可以算出来的价值,比如员工效率提高了多少?订单管理的效率提高了多少?省了多少钱?库存下降了多少?IT成本是提高还是下降了?货运管理节省了多少钱? 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你有了这些目标和指标以后,你就可以不断地改变自己。比如,一家企业花了5400万元买了ERP系统,要知道多长时间可以收回成本,首先要考虑从哪几个地方把钱收回来。如果该企业是1999年5月份上线的,希望2001年7月把钱收回来,就应从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盘算。
信息系统应该像“皮肤”
记者:对企业来说,如何鉴别怎样的系统才是为自己量身定造的? 黄骁俭:大多数企业已经知道ERP能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利润,但是上ERP到底要花多少钱,他们心里没有底,他们需要好用又买得起的ERP系统。联想使用了ERP系统之后,每年都会发生许多变化,而这些变化不是刻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应该到哪个点上去找。所以,我认为最好的信息系统,应该是“可成长”的系统。信息系统就像贴在你身上的一层皮肤,它应该随着身体的成长而长大,而不是要蜕去一层皮才能换新的。但现在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小的系统没有吸引力,大家都需要全功能的系统,这是不对的。 事实上,选择信息化系统的时候要注意:信息系统能否支撑企业战略?企业应把关注点放在能否支撑企业战略的要求上,而不是针对某一战术需求进行选择。很多企业上ERP不是考虑企业整体战略,而仅仅为了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这是错误的。其次,系统能否提供最佳效率?信息系统不仅要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还要能对未知的问题进行预测和控制。同时,这个系统应该从CEO到临时工,从公司总部到最末端的分支机构都可以使用。
什么是买得起的系统
记者:对于企业来说,买得起的系统是否等同于自己有能力支付的系统? 黄骁俭: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系统都是“需求面向功能”。其需求不是企业级的,大多数从部门做起,比如,财务要进行电算化,仓库需要管理等。这种起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信息孤岛。怎么办?开发接口。这样一来,跨部门的业务成本提高了,产生的结果似乎是用了信息系统后不但没有省钱反而花钱更多了。 很多人认为企业购买信息系统的钱应该花在购置硬件平台、软件、咨询、实施和服务上。而根据总拥有成本的概念,购买软件、硬件、咨询服务的投入,只占整个投资的32%,而更多的费用投入在系统的管理、技术支持和培训方面。用户的培训常被实施者忽略。过去,企业形容ERP的数据是“垃圾进、垃圾出”。这是因为系统本身不具备产生数据、自动消化数据的能力,它的效率完全取决于用户的运用。对用户的培训不够充分,使得企业信息系统的效率较低。 怎样才能降低系统的成本?从四个方面来考虑:降低初期投资、加速收益时间、缩短实施时间、提高效率。而省钱的方法有四个:实施服务产品化,咨询公司有没有产品化的经验非常重要;系统管理套件化,要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服务体系,否则IT部门就变成了“救火队”,浪费资源,扩大成本;技术支持层次化,IT部门后面要有供应商进行技术支持,但企业自己也应该建立自己的在线咨询,让使用者得到有层次的技术服务;业务流程标准化。通过服务的改造,可以使总拥有成本下降50%以上,这不是意向性的数字,而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 企业信息化实际上有很多方法实现,认识到以上几个问题,在实施信息系统时,就会有较好的方向感,使得整个信息系统,在良好的总拥有成本下获得最大的信息回报。
联想带来的激励
记者:有没有案例可以激励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变革? 黄骁俭:有很多。比如联想集团1998年与SAP签约实施ERP系统。系统包含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销售与分销、物料管理、生产计划五大模块和商务套件的部分功能。联想对企业内的各个部门与组织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定义。ERP系统正式运营后短短一两年里,联想为客户的平均交货时间从11天缩短到5.7天,应收账周转天数从28天降到14天,订单人均日处理量从13件增加到314件,订单周期由75小时缩减到58小时,结账天数由20天降到1天,加班人次从70人削减为7人,财务报表从30天缩至0.5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