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如何释放C盘空间 27招具体优化技巧
·系统安装妙法:无光驱、无启动盘安装Windows系统
·CIO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掌控能力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下 )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上 )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征文
 相关文章
·JSP中BOM动态显示与隐藏的关键技术
·企业导入ERP时机的反思
·渠道大讨论——普蝶:荡胸生层云 修身而进
·陈启申:ERP产品应当有自己明确的行业定位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火热报名
·MSC SimEnterprise ——将创新优势推向极限
 相关新闻
·
用友亮相软博会 连接世界级管理再成焦点
·
金蝶K/3发力成本管理
·
中国ERP应用显现新一轮热潮
·
2007用友技术大会在沪举行
·
济南弘力科技携手神州数码ERP
·
中国制造业ERP年会,首次聚焦西部地区
 相关热贴
·文章评论:陈启申:ERP需要的不是泛化 而是专注
·家俱行业ERP选型,进行中。。。。。
·[推荐]GIII ERP系统简介
·诚聘微软ERP Dynamics AX售前顾问
·谁有英文ERP的资料啊 急需啊
·APC制衣集团携手SOFO ERM服装行业解决方案 ---服装ERP选型案例
 相关商城商品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ERP
 
警惕“官僚型ERP”:追溯整合的源头
发表时间:2003-6-9 特约撰稿人: 段永朝   来源:新浪科技
关键字:erp 
    整合(Integrated)的提法,在IT业内并不陌生。自从将事物、过程用0、1字符串表达出来之后,将这些字符串重新组合成有意义的东西,就成为IT命中注定的活计。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IT业整体上分为两种职业,一种涉及切分,用0、1字符串表达 我们眼中的物理世界;而另一种则事关整合。
    IT给世界提供了日益丰富的表达的工具,这些工具包括各种硬件,从台式机到服务器;包括各类软件,从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当然也包括各类通信系统。
    但是,IT行业似乎从一开始就不满足仅仅充当“比特工具”的角色——既然用比特化表达了这个世界,各种IT符号就一直在充当着“诠释者”的角色,即为“比特化”赋予意义。这里,一个很重要的说法叫“全面解决方案”。

    “全面解决方案”:既不全面,也不解决

    IT把机器和软件的混合体,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之一,其实并不过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之一”,而不是“全部”。
    所以,每当用户满脸疑惑、摸不着头脑地听着IT人士解释“解决方案”,甚至“全面解决方案”的时候,IT业界其实在犯一个极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俨然将“之一”误当做“全部”。
    众所周知,IT的飞速发展已经度过了它的“新奇阶段”。计算、速度、带宽、存储容量,只有在IT业者之间争夺“第一”、“领先”的说辞,对用户而言早已不是什么“瓶颈”。
    企业之间,只存在买得起买不起、用得好用不好IBM的解决方案,或者SAP的解决方案,而不存在某个解决方案的采用与否,代表是否贯穿了先进的管理制度的意思。
    这一点,无论是商家还是用户,都应该能够“说清楚”、“听明白”的。
    如果说,在去年或者前年,人们将“IT的寒冬”还归之于过于狂热的.COM、虚头巴脑的电子商务、经不起推敲的商业模式的话,今天的IT,就需要自己承当这种颓势继续蔓延的责任。
    但是,从总体上看,这种执迷不悟的状况,似乎没有新的转变。
    在此,我想举一个重要的例子。

    被忽视的“执行”环节

    1990年前后,一些有先见的人士,已经预感到社会会发生重大的变革。当时有三个不甚相干的概念在美国出现:其一是著名的Hammer博士和Champy博士提出的“业务流程重组”;其二,是美国制造研究机构(AMR)提出的MES(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其三是大家熟知的Gartner集团提出的ERP。
    其中第一个和第三个概念,在今天已经成为捆绑得十分紧密的一对概念,并且为广大的ERP推进者和众多企业所知晓(是否透彻了解,尚有待研究)。而第二个重要的概念,则被搁置一边(尤其在中国)。
    按照AMR的研究,他们发现工厂自动化在欧美和日本已经相当发达,很多制造企业都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物流控制、自动化仓库。但是,实际的工厂管理,远没有达到理想的境地。
    原因是什么呢?AMR发现,原因集中起来就是车间级控制系统与工厂级管理系统之间的严重脱节。
    这种脱节表现在,大量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和可编程控制系统(PLC)的生产过程,虽然在工艺参数优化、平稳生产过程、动态调优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这种控制其实是盲目的。
    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将冷扎机的轧辊缝隙控制到某个数量级?这要看产品质量的要求,而不是“我们在工艺上能做得多好”。这是两码事。
    工艺控制或过程控制其实不是为工艺服务的,而是为企业的效益服务的。采用什么流程、什么材料、什么加工方法、什么量具刃具——都必须站在“能创造多少效益”的角度,而不是“完成多少数量,完成得有多好”的角度。
    这种观点可能让一些习惯官僚管理制度的人听着不顺耳,但比较真实。
    位于管理层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个指标计划驱动系统,形象地说,是一个数据报表驱动系统。不同部门之间相互传递的数据和报表,与过去办公大楼里抱着各种纸张、表格,穿梭于办公室寻求支持和批准的工作人员,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意义上,ERP并没有解决“官僚管理体系的数据源点问题”,也就是说,它天生没有与最底层的数据接上口。

    警惕“官僚ERP”

    AMR的发现很重要。因为它实际上指出了当时流行于欧美的信息化的本质缺陷:计划系统和现场的脱节。
    于是,AMR提出,需要有一个执行系统,这个执行系统实际上是一个转换系统,即它负责将指令、计划、指标,解释成对工艺过程、工艺参数、物料数量和品质、产品质量控制等等的需求,并监督这些需求在真实的工艺过程中得到持续的满足。
    另一方面,这个执行系统也随时监控来自现场的过程数据,将检测点的温度、压力、流量、分子量分布等信息(这是典型的聚合反应过程),传送到上位机的数学模型中,评估运行的优化程度,给出进一步执行的对策。
    这个执行层叫做EMS。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执行层,ERP将陷入“官僚ERP”的境地。输入ERP的各类报表缺乏基层第一线的数据支撑——如果有,也必定经过了人手的传递,客观上有拿捏数据的可能;而ERP输出的数据,当传递到需要执行的层面的时候,往往因为“事过境迁”而大大降低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那些将ERP称为“企业全面解决方案”的说法值得警惕了,因为它实际上仅仅代表了企业这个有机体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仅仅是职能管理阶层。
    职能管理阶层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通过ERP这样的软件实现“信息化”之后,并不代表“整个企业”实现了信息化。因为这种信息化仍然是局部的,仍然解决企业战略的“上层”问题,和车间过程管理的“下层”问题。
    实际上,恰恰是这一上一下两个层面,是企业日常运营和管理中最生动、最丰富,也最具有挑战性的部分。
    回到本文的题目上来。
    通过上述简要的分析,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到,当前的ERP、ERPII、RTE等概念的日趋花哨,其实说明一个基本的现象:追崇这些概念,将这些概念奉为企业管理的真谛的一些软件供应商和开发者,其实没有真正了解企业是如何运作的;没有很好地了解,所谓“整合”的全部含义。
    
    
 责任编辑:罗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