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从需求出发
1993年,长青开始着手硬件设备的投入,并在内部搭建好局域网。由于当时流行自主研发,长青也顺应潮流,开发了MIS系统。这套系统一直用到1998年。尽管1997年财务软件才开始风行,但由于当时长青的财务部对总帐没有什么需求,因此也没有用上财务软件。到了1998年,现有的软件开始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集成性不强、模拟手工核算和管理方式的弱点开始暴露出来,长青这才开始把目光转向外部,打算引进外来系统。
经过半年的选型,长青在1999年与某国外软件供应商达成了合作关系。
此前,长青各个部门要获得的最终信息往往需要一到两天,或者更长的时间,但现在不同的厂区的需求者随时都可以获得实时的信息;通过绩效监控系统,可以根据绩效变化,及时解决管理存在的人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对公司未来发展做出相应的预测和决策;优化了企业流程,提高及时交货率,减少库存,节约了财务费用,提高了资金利用率,经济效益提高了......
信息化水平提高之后,长青的业务快速成长起来。
但信息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问题总是随着公司业务的向前发展而不断出现。长青信息化负责人也意识到这一点。“不过,只要真正根据需求,认真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困难就可以克服了。”
心得:循序渐进
“在做项目之前首先把目标定好,然后在过程中放好控制点。每一个点,每一层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不要太贪心,太贪心会走到另一条歪路。一定要按照你定的业务流程来走。其实所有的系统都是一样,他们所提供的功能也不是只给你一家企业用的,里面的解决方案很多,你不可能把所有解决方案的优点结合起来用。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不熟悉选用的ERP架构,而ERP的执行人员又没办法说服企业。”主管信息化的长青集团管理推广部苏华萍认为可以先吸收管理经验,然后把系统中的60%用上,再把其余的40%慢慢用上,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所以长青ERP实施的“地基”——数据导入也做得比较准确。一个系统好不好用,在于基础数据能不能做得准,这也是不少企业实施ERP失败的绊脚石。长青在导入数据时采用在大方案的统筹下,逐步导入数据的方法。同时还通过各种措施去预防、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如果有问题,再重新输入。
目前的重点:平台集中
目前长青信息化的重点,是如何使“国外系统”和“国内系统”对接。这几年长青集团扩张很快,收购了江门一家企业,还另外建立了一个厂区。“因为三个厂区的信息不在一个平台上,可能造成同一个供货商给三个厂卖货,卖同一种货,但价格都不一样。”苏华萍说,下一步是把三个厂区的信息统一到一个平台上。
在总公司运用的成熟软件系统中,数据是基于业务层的,非常丰富;其他两个系统则采用比较小的系统,基于财务层,很多细的数据都被屏蔽掉了,最后看到的只有汇总数。三方的数据“门户”不一样,格式不一样,很难合在一块。据苏华萍介绍,公司下半年主要任务是做培训、做接口,把数据统一起来,让决策者能在一个平台上及时了解各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