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如何释放C盘空间 27招具体优化技巧
·系统安装妙法:无光驱、无启动盘安装Windows系统
·CIO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掌控能力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下 )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上 )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征文
 相关文章
·西安杨森SCM渠道信息管理系统成功案例
·2007年制药行业为CRM和SCM提供市场机会
·CIO新挑战:如何协调CRM与SCM不冲突目标
·浅析供应链管理(SCM)的三流集成
·CIO新挑战:协调CRM与SCM目标
·揭开戴尔供应链的秘密
 相关新闻
·
逐鹿SCM成功助江淮商用车打造供应链协同平台
·
迈瑞医疗成功应用逐鹿SCM打造高效采购平台
·
逐鹿SCM助力联想移动构筑高效采购平台
·
国通冷链解决方案荣获CSCMP最佳案例
·
CA推出eTrust Secure Content Manager (eTrust SCM) r8
·
供应链管理随需应变(SCM ON DEMAND)
 相关热贴
·CIO新挑战:协调CRM与SCM目标
·[原创]提供远程免费试用的scm
·Presentation for SCM director's position
·国通冷链解决方案荣获CSCMP最佳案例
·我们公司需要上scm系统,请大家推荐推荐啊!
·怎么高效地搭建SCM?
 相关商城商品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SCM及物流
 
让工厂“同步”
发表时间:2003-7-22    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关键字:scm 
    Mirong公司是一家跨国的汽车传动总成制造商。在汽车制造业的个性化生产越来越明显的时候,Mirong公司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面对客户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公司总裁Mak先生说,“个性化意味着大宗的定单将会消失,而交货期成为首当其冲的关键要素”。
    在汽车制造的产业链条中,有大量像Mirong公司这样的配套供应商。过去,他们可以像“卫星厂”一样,与总装厂之间结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个性化生产直接改写了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小批量、快节奏的供货要求,让Mirong这样的零配件、总成厂商,感受到了制造业“紧追客户需求多样化的步伐”在加快。

  问题变了

  “过去的问题是,我们需要知道‘生产什么’,现在不一样了”,Mak先生洞悉到了这种变化,“现在我们最需要了解的是‘何时生产’。”
  现在,工厂的电子排程系统,需要应付的并非大量定货的复杂计划,而是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满足各种“琐细”的定单要求。
  一段时间以来,就连“材料到货时间”这样的问题,都成为导致生产计划混乱的瓶颈。Mak手下负责采购的经理曾多次向他提到这样的现象,由于工厂的生产排程系统,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种物料的到货时间,从而无法准确给出可信的生产计划安排。制造部门经常需要加班加点,以满足或者补偿排程系统存在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实质上是由于总装厂的制造需求进一步细化,反馈到我们总成厂来所体现出的矛盾”,Mak经理对此有这样的解释。“作为制造企业,我们的物料采购也必须相应提高采购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否则将没有办法应付越来越复杂的供货需求。”

  制造与物流同步

  按Mirong公司的现状,计划排程系统显然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既有的生产计划进行分解,也不能仅限于对物料需求的计算。制造环节必须与物流环节保持同步,这样才能同时解决“制造什么”和“何时制造”的问题。
  物流环节是制造业新的瓶颈。这样才有希望提高“准时交货率”。此外,Mak先生还指出,提高准时交货率的措施,实际上有利于降低库存和运营费用。
  “实现这一点的关键,是在以计划排产系统为基础的ERP系统之外,再添加具有整合供应商信息的SCM系统”,Mak的意图表明了Mirong公司未来在IT系统方面投入的方向。
  过去的工厂间“同步”是通过大量的会议、人员访问、沟通与协调来实现的。由于传统的制造模式是基于大批量规模制造的,所以留给沟通与协调的时间还比较充裕。“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合作伙伴去交换信息”,Mak记得,那时侯每个月召开一次主要供货商参加的沟通会议,在冗长的讨论、讨价还价中,艰难地达成共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过去的“合作伙伴关系”多少带有“裙带关系”的色彩,Mak用这样一个比方说明供货商与Mirong公司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这种‘依赖关系’某种程度上有消极影响”,Mak对此已经有所体会。由于大宗合同把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供货商的主要精力花费在“如何制造”方面,对改善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缺乏必要的激励。“不过,说句公道话,也缺乏必要的手段”,Mak补充说。

  在认识上“同步”更重要

  个性化制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批量定单被小批量定单所代替,同时定单发出的频度会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调整的就不仅仅是制造模式,供应模式也需要同步改善。
  为此,公司根据客户需求下达的生产计划,就不仅仅要抵达制造车间,还需要同时“抵达相关的供应商那里,以便他们‘同步’做出反应。”
  改善供应链的努力,通过引进SCM系统来具体实施。但Mak先生认为,比上一套SCM更为重要的是合作伙伴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必须在思想上“同步”。Mak先生的话很直白,但说出了问题的实质,“跨越企业边界的合作,可以通过一套软件系统、工具来具体实现,但指挥这套系统的最终力量,仍然是大脑。”

  超越伙伴关系

  供应链是汽车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装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汽车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过8年的实证研究后,英国学者里查德. 拉明(Richard Lamning)得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结论:汽车制造业供应链伙伴关系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拉明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他于1993年出版的著作《精益供应》(英文原标题是Beyond Partnership),该书的副标题是“创新与精益供应战略(Strategies for Innovation and Lean Supply)”。
  汽车业的发展,是观察制造业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窗口。汽车制造企业不仅包括总装厂,还包括众多的设计、制造和提供汽车部件、总成和其他各种“系统”的众多公司。汽车制造的物流过程,是汽车行业新型伙伴关系的典范。这一典范是由日本企业率先缔造的,如“丰田制造模式”。
  但是,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制造业同样面临新的挑战,这个挑战来自“更加灵活、流畅的物流”,和“个性化定制”的需要。
  由于新技术的大量采用,以及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零部件制造商和总装厂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卫星厂与总装厂”,或者“一对一”的紧密合作关系。总装厂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将出现“多与多”的对应关系。如此一来,传统的“合作伙伴”的理念,在如此复杂多变的产业格局中,就显得较为狭窄。
  技术革新和合作战略,是影响汽车业客户与供应商双边关系的关键因素。因此,汽车行业制造模式与供应模式的转型,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精益生产的精髓,在于不折不扣地将这些原则当作制造战略的根本。在世界先进制造企业推行以丰田方法为核心的精益制造体系40年后,国际汽车计划项目(IMVP)的研究表明:精益制造与大规模生产有显著的区别。
  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从事同一项工作而言,大量生产模式下,制造商所付出的努力是精益制造生产商的2倍。这些大量浪费的无效工作主要集中在重复劳动、修正不合格产品上。
  事实上,精益制造的思想已经延伸到了设计领域和物流领域。而且,传统的所谓“合作伙伴关系”给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产业链条,带来了内在的弊端。原来的伙伴关系是基于大规模生产的假设的。在越来越个性化定制的制造环境和制造要求下,核心总装厂周围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卫星”供应商,本身就是一种低效和浪费的格局。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调查发现,通用体系中子公司提供的零部件价格,比独立供应商的要高50%。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传统制造业的两大特征受到挑战:一个是以总装厂为核心的供应链一体化组织形态;另一个就是大规模制造模式。挑战的力量源泉,来自精益思想,即精益制造和精益供应。
 责任编辑:罗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