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如何释放C盘空间 27招具体优化技巧
·系统安装妙法:无光驱、无启动盘安装Windows系统
·CIO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掌控能力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下 )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上 )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征文
 相关文章
·CRO:严冬里的产业G点
·案例推荐(恒瑞医药)信息化支撑恒瑞医药创新高
·案例推荐(九州通达)医药电子商务——九州通
·深圳制药:ERP曲径通"优"
·康缘药业信息化:成功缘于坚持
·隆顺榕:百年老榕开新花
 相关新闻
·
TurboCRM签约京卫集团
·
浪潮ERP为五十五年昆药增添新活力
·
医药业@成功,“医好”HR福泽大众
·
TurboCRM签约三共制药 树立医药领域新航标
·
丽珠医药携手SAS实现财务管理商业智能化
·
广东市场再结硕果 浪潮ERP集团管理和医药行业双丰收
 相关热贴
·电子产品RoHS检测认证,食品医药、日用消费品检测,环境监测
·医药流通信息化解决方案
·医药流通:聚焦“四化”
·新闻评论:携手国家药检所,打造医药行业第一OA
·求购医药类管理软件:GSP
·求购医药类管理软件:GSP
 相关商城商品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SCM及物流
 
早产的专业化医药物流
发表时间:2005-1-26 王珞   来源:环球供应链
关键字:医药 物流 供应链 
物流中心在短期内是不会带领医药物流走出困境的,真正起到增值作用,是当它能够支持一个整合了上游及下游的医药流通业务模式时候。

    医药物流热是目前中国物流热的一部分。其中以兴建物流中心为主要投资热点。医药物流项目的上马如雨后春笋般,一瞬间遍布了中国大地。原国家经贸委争取到10个国债贴息的医药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外经贸部又开始在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深圳等8地开展外资参股物流试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已建或在建医药物流中心有北医、国药、上药、广药的配送中心,大连东彩国际商贸城东北医药物流中心,广西医药物流中心,桐君阁在成都、上海、北京、广州四地规划的超大型大区医药物流中心等。这些配送中心的定位都是在满足集团业务需求的前提下,进军第三方物流。
   
    我们在分析了几个案例的基础上,看到了这些物流的中心上马的理由主要有:希望大大降低医药物资的流通成本;直接承担各大中医院的医药物流的配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医院的药品价格,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增强我国医药产业在东南亚区域市场的竞争力。在分析物流中心的意义在哪里之前,我们首先质疑这些理由是否真正站得住脚。
   
    目前,在医药流通领域中提高效率并不是制药厂家的工作重点。
   
    医药流通行业的业态和其他行业有较大不同。特别是相对于汽车、IT产业,医药行业的利润空间和这些行业比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讲,医药行业的利润空间目前在中国还是相对较大的。另外,中国的市场潜力使那些外资制药企业的总部对他们在中国的发展有着很高的期望。这种预期已到了使企业只顾增长幅度而对流通效率的挖潜可以不放在优先考虑的程度。笔者最近曾对几家有代表性的外资企业做了全面的调研,发现他们的关注点都不在物流方面。而市场开发是药厂的首要关注点,而在政府管制的和医药不分市场环境下,对医生和医院的终端的把握和流通网络的覆盖率是流通企业的生存前提。
   
    同时,专业化医药物流影响太小,并没享受医药行业较大的利润空间。虽然医药有着较大利润空间,但医药物流却并不是受益者。
   
    我们来分析一下医药流通环节的价值链。医药行业毛利润空间的82%由医院拿走,13%归生产厂家,5%才给了医药流通企业。而在这5%中,真正归物流的可能只占总利润空间1-2%。医药物流如此小的价值份额,怎能撑起“大大”降低药品价格的重负呢?在媒体上经常看到某某地方建了一个配送中心,药价将下降多少多少?这是消遣消费者,也愚弄了自己。配送中心跟药价降低的相关行不大。换句话说,目前的所有的医药物流软硬件投入都要在这总利润空间的1-2%里得到收回。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政府取消了出厂价、批发价的限制,只管零售价,医院又不分担降价的负担,生产企业和医疗单位两边都在压中间的商业企业,大批医药商业企业被逼上了死胡同。追求医药物流业的专业化以提高经济效益自然成了看似合乎逻辑的选择。但从物流专业化的主要代表模式第三方物流形成过程的要件来看,制造业的客户必须在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不能忽视物流成本时,才会体现专业化的价值。以目前的医药价值链来看,物流的价值贡献是不具优先级的。因此,期望专业化医药物流操作带来效益和增值是一厢情愿的。
   
    最后,许多配送中心决策的真正目的还值得商榷。
   
    这次配送中心投资潮的主要投资方是国有企业,资金构成大部分是国家的贴息贷款,目的是支撑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连锁配送网络,背景是国家要扶植几个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据政府的医药流通领域改革的七大重点部署,拟将医院门诊和药房进行剥离,把医院的药房推向市场,以提高整个医药市场商业竞争力。另外为迎接WTO的挑战,《十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在未来几年内培育5至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0个以上;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个左右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达到医药行业销售额的70%以上。所谓“培育”几家的政策是很值得商榷的。医药行业的国际视角和改革理念与国内其它行业如银行、贸易、运输业、重工业等差别很大,医药产业政策具有极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中国药业是政府管制最多和最复杂的。实际上, 这些物流中心的主要目的是着眼于圈地,或者是这些企业声称的“放水养鱼”,为将来的整合做准备,以增加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砝码。但成本太高了,而且不是受益人自己买单。企业是被政府惯怀了的,有一批贴息贷款搞配送中心建设,为什么不建?不用承担过多的资金成本,土地也多是划转的,不花钱和少花钱建设配送中心,这样的便宜不占白不占,至于投资回收,政府诱导下的决策,政府承担连带责任!配送中心建设本身就不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国家指令带来的扭曲的产物。
   
    靠兴建医药物流中心给医药流通带出困境是在一个走不通的道路上越走越窄了。测试一下这个说法并不难, 找几家外资银行来看一下医药物流中心是否会有说得过去的回报。他们会极其理性的看这些问题的,因为他们是真正掏钱的人。从2004底起,中国允许外商进入医药流通领域。外资企业可在我国从事药品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零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药品分销经营活动。中国医药业内人一片狼来啦的喊声,都预见一场真正的国际化竞争开始了。先期进入的瑞士永裕和新星的并购使它通过整合进入直销模式,凭借专业化、信息化管理,与本土企业直接竞争。而号称全美第一大的药品零售品牌Medicine shopper和深圳海王星辰合作的第一家药店美信药房更是早在2002年9月在深圳就已开业。有预测认为,2004年中国药品销售将达到100亿美元,预计2005年将达到140亿美元,2010年将突破240亿美元;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但继永裕进入国内医药分销市场后,一年多来,并没有新的国际医药流通企业进入,这是一个警示信号!
   
    从太极、中新、三九、广药、北药、同仁堂等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大张旗鼓组建终端连锁网络,到以联华超市为代表的商业巨头异军突起涉足医药零售业,再到众多民营资本的蠢蠢欲动,医药流通渠道争夺战日趋白热化。
   
    体制产生的孽种还要体制解决,但短期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大的突破希望不大。中国的医药行业一直伴随着高度政府管制包括横向地区性市场分割和纵向的行政部门的分类管理,并有着令人诟病的医药不分家的历史遗产。目前,医院独霸着药品销售终端,掌控着流通渠道,医药流通企业的话语权太小。国家期望扶植强势的医药流通企业,形成对抗医院的力量,并进一步推行医、药分家,很可能将是一厢情愿。重组完成的几家医药流通企业,由于具有和大型医院的传统融洽关系,在药品集中采购中也拿到了80%以上的单子,并得以迅速成长起来。但医药流通企业是有依附性的,它们在为自己掌控向医院供货的通路、向民营流通企业收取渠道占用费(因为医药品种多,一家流通企业不可能拥有所有的品种,事实上,国有流通企业也不时在完成招标后,在售价更为低廉的批发企业处拿货)进行寻租沾沾自喜的同时,也掉进了陷阱。而且由于药品集中采购和强制性降价,流通企业也承担着很大的政策风险。
   
    在理解了中国的医药行业的深度政府管制的现状下,不难理解目前发生的这种配送中心建设、医药流通重新洗牌的变化的驱动力来自国家政策的变化,而不是源自市场。一方面, 流通厂商和药厂具备了市场的自由,另一方面, 需求方医院、药房和患者的需求又受到政府的行为思路的极大制约和影响。这是一个半调子的市场经济,根据其它行业改革的经验,这种改革所带来问题比它能解决的问题要更多。
   
    困扰医药产业的沉疴是医、药不分的传统卫生体制。打破医、药不分的三个条件——连锁药店的发展使医院药房业务在竞争下萎缩,医生的待遇得到一个体现市场价值的显著提高,医疗保险的发达在未来几年内都不会具备。因此, 医药不分是一个药厂、商业企业、消费者都要面临的现实。医药流通企业的微利局面和生存困境将会延续。
   
    皮之不寸,毛将焉附?流通企业本身问题一大堆,为流通提供服务的专业化医药物流短期内没有机会的,靠专业化在短期内能够大大降低成本的可能并不存在。物流环节在高居不下的药价里只占一个很小的部分,用医药物流中心来减低药价是隔山震虎。因此物流中心在短期内是不会带领医药物流走出困境的,而其真正起到增值作用时是当它能够支持一个整合了上游及下游的医药流通业务模式时候。

 

 责任编辑: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