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如何释放C盘空间 27招具体优化技巧
·系统安装妙法:无光驱、无启动盘安装Windows系统
·CIO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掌控能力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下 )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上 )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征文
 相关文章
·浅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船舶管路设计、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船舶工业未来十年扶摇直上
·基于UG二次开发的船舶锚系优化设计与拉锚试验仿真分析
·船舶管路附件标准化设计的新理念
·基于PDM的船舶三维模型管理系统的研究
·精益造船——日本造船模式研究
 相关新闻
·
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大型船舶跳动“中国心脏”
·
推动产业升级 船舶生产准入标准出台
·
欧盟要求中国放慢钢铁和船舶出口速度
·
突破多项重大关键技术 我国船舶制造业全面提速
·
Altair公司与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合作召开“2006国际船舶工程技术研讨会”
·
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规划将于年内出台
 相关热贴
·船舶尾轴磨损腐蚀后是这样修复的
·针对船舶制造如何PDM软件的选型
·船舶流体力学分析专用软件SHIPFLOW
·船舶设计
·船舶行业的ERP出路
·有使用CATIA在船舶的吗?
 相关商城商品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SCM及物流
 
船舶配套成为造船业的脖颈
发表时间:2005-6-3    来源:中国工业报
关键字:船舶 造船 scm 
船舶配套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造船业发展的瓶颈,这个瓶颈不打破,中国成为造船强国只是一句空话。

    近日,在国内最大的出口船舶制造基地之一---大连新船重工集团,负责物资采购的该集团一位领导苦笑着对记者说,过去一直是配套厂家上门来笑脸递烟,现在,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是我们主动上门递烟,人家还不一定接。据了解,目前船舶配套装置紧张是全球性的,根本原因是有限的资源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国际航运业需求。目前,大连两大船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08年,但船厂领导却对配套心里没底。无论是在船厂还是在船用配套厂,记者所到之处,听到的是同一种声音:船舶配套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造船业发展的瓶颈,这个瓶颈不打破,中国成为造船强国只是一句空话。

  瓶颈之一:曲轴尚未国产化,关键设备的核心部件仍需进口

  不容置疑的是,近十多年来,经过冶金、装备制造业的不懈努力,船舶配套国产化的比例大大提高:船用钢板、主机、甲板机、柴油发电机组、螺旋桨、船用阀门等船用关键设备逐渐取代进口,这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进口配套的二次转移,即由船厂转向配套厂家,也就是说这些关键设备的关键零部件仍需进口,国内配套厂家只是一个装配调试的基地。最典型的是"心脏"部分---船用柴油机。如新船重工制造的30万吨油轮用柴油发电机虽是国内制造,但其零部件几乎全是进口。

  对于目前纷至沓来的国内外船厂的订单,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厂长邹志明却犯了愁:不是干不出来,而是配套件跟不上,因为一台柴油机占产值30%的配套件仍需进口,而且都是关键部件。如果说调速器、气缸套、轴瓦、薄壁瓦等进口零部件不管价格多高,有钱还可以买到,那么曲轴---这个船用柴油机的核心部件,从去年起已是出多少钱都买不到。在一次国际订货会上,一些日、韩的曲轴供应商戏言:喝一杯酒给一根曲轴。邹志明二话没说就端起酒杯,吓得供应商连连摆手,因为他们实在不敢承诺。用邹志明的话说,即使豁出了老命、动用了各种关系,大连船柴的曲轴明年问题还不大,后年就没有着落了。

  提起曲轴,这位绰号为"邹曲轴"的厂长一肚子苦水,从他走马上任第一天起,他就为曲轴的国产化大声疾呼、四处奔走。然而十几年过去了,国外船舶配套迅猛发展,去年世界九大曲轴生产厂家共生产1000多支曲轴,仅日、韩两大厂家就生产了700多支,而我国的曲轴生产厂才刚刚诞生,仅生产出一支。

  瓶颈之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基本被国外垄断

  尽管我国造船业发展的步伐很快,但与世界造船强国相比,我们的基础很落后,对配套业来说更是如此。为了跟上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近几年船舶配套厂家纷纷与国外知名厂商联手,或引进技术,或合资建厂,或买断专利。但由于生产年限时间较短,因此目前国内船舶关键配套设备的核心技术基本被国外垄断。就为大连船厂配套的国产设备而言,柴油机是引进瑞士和丹麦的,螺旋桨用的也是丹麦的技术,阀门是日本的专利,柴油发电机组是西门子的,锅炉的核心技术也在国外,连船用吊车也是和挪威合资生产的。这些产品,有些引进较早,有了成熟的经验,完全掌握了核心技术,如船用柴油机和螺旋桨,大连的两大生产厂家目前不但能独立设计,而且还出口到国外。但大多数的企业,尤其是近几年在我国造船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本来就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加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急于抓紧难得的市场机遇大赚一把,忽视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产品质量。

  瓶颈之三:单打独斗,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在世界造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强大的国内配套业是必需的基础。据了解,日本船厂90%的配套在国内完成,韩国的国产配套率也达到80%,德、英、法、丹麦、挪威等世界航运大国更是如此。

  在我国,虽然南方的上海、南通、江苏三泰(泰兴、泰州、泰县)的诸多企业形成了船舶配套基地,北方有大连船舶公司下属的几家企业与船厂结成产业链,但这些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数量都难以集群化,况且全国数千家船舶配套企业还都在单打独斗。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船舶配套业的"门槛费"很高,要经过船厂、船东和三级船级社的认可,你的产品技术再先进,质量再高,没有这些认可,也不行。然而,规模不够往往也是一些有实力的厂家被拒的原因之一。船厂领导告诉记者,除了一些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如通讯导航、主机遥控外,船舶设备的配套并不神秘,就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外的船舶市场,但由于缺乏规模,所以发展缓慢。

  一次次的价格大战引起的无序竞争,不但使配套件价格波动较大,而且大大影响了造船厂的交货期和售后服务,这种局面迫使船厂把目标转向国际市场,寻找长期而稳固的战略伙伴。

  业内人士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要靠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与产业规划,要有强大的资金投入,不是几个企业能左右的。据介绍,关于柴油机曲轴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家也曾在国内几大重机厂投入一定的资金,但都没有成功,关键是没有把曲轴的生产纳入到造船这个产业链中。因此,无论是船厂还是配套厂一致呼吁:国家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严格控制沙滩造船,少建几个大坞,多建几个类似专业生产曲轴的船舶配套厂家,尽快形成为我国船舶工业配套的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