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争夺战
记者此前在无锡、常州等地采访时曾经了解到,当地政府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物流产业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相关产业集群的属地,大力发展物流的决心和魄力愈发明显。无锡市副市长吴建选就曾告诉记者,计划在3年内投资百亿元,将市区内50多家纺织企业全部转移到工业园区,使其成为一座占地面积达6000亩的专业化纺织产业城,以期立足无锡市和长三角发达的轻纺产业,依托发达的物流交通体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像无锡这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在长三角还有许多。苏州、张家港、上海、宁波等地的众多工业企业也都需要优良的物流支持。而长三角地区拥有的35个"国家一类"口岸、19个沿海港口、10个内河港口、5个航空港口和1个铁路临时口岸,为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其中,仅14个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最近7年间就增长了近3倍。去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达3.7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455万标箱,分别占世界二、三位,对促进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门槛相对较低、易见成效的物流业自然也就成为当地政府追逐的利润焦点。长三角诸多城市纷纷宣布,将建设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有资料显示,在长三角地区,已建成和在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有60多个,几乎是珠三角园区规划的2倍。这个数字占全国目前规划建设中的物流园区的1/5强。而且,这些园区几乎都在打着长三角的旗号在招商引资。许多城市将开发新物流园区等同于发展现代物流,动辄圈地数百亩或上千亩,投资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来进行园区的建设。这样一来,不仅南京、上海、苏州、杭州、镇江、扬州等地打出了形形色色的物流中心旗号,甚至连无锡下属的县级市宜兴也宣布要"打造长三角北翼物流中心"。
这些中心的提法在《江苏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中也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体现。记者发现,该省对物流园区的划分到了极为细致的地步,针对不同的区域划分出了14个综合物流园区和6个专业物流中心,有专门针对化工的、有专门立足铁路的,划分条块之细让人们看到长三角遍地是中心的景象。
一体化困局
针对长三角处处是中心的现象,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姜超峰有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在大江南北拥有众多仓储企业的国有企业负责人,他认为大中小城市都设物流园区大可不必,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窝蜂。"物流只有跨区域运作,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多环节集成和一体化服务,才能降低总成本。"姜超峰告诉记者,目前大量投资物流园区更侧重区域物流,忽视了物流跨区域、网络化运营的特点。姜超峰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合理地规划。他告诉记者,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都为物流发展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如德国物流园区第一个总体规划包括了28个物流园区,这些规划的内容细化到了交通、选点、效益等方面的分析。只有做到了总体分析和园区分析相结合,才能使园区建设避免出现有园无市的现象。
目前,长三角区域的物流园区规划欠缺的恰恰就是这种整体意义上的统筹。虽然长三角的所有口岸和港口都将纳入长三角通关一体化平台,但各地物流园区规划的分散化态势仍然非常明显。由于同质竞争现象愈演愈烈,制造业结构雷同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大难点和障碍,而这些必然会在地方保护主义的思路下使得物流园区规划变得更为分散。随着一系列重量级的《环渤海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等规划出台,长三角在地域上的一体化已经指日可待,其高速公路网到2020年要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覆盖长江三角洲的"半日交通圈",但是其经济上的一体化却存在着众多的难题。
国家已经开始考虑这些问题,正如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上海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所说的那样:"十一五期间,我们将通过城市本身的差异化发展,带动各地产业的差异化发展。"或许,只有充分考虑到城市在长三角区域中的位置、本身的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现状进行规划,才能使不同的城市功能得到互补,形成真正的一体化。
呼唤现代化
物流园区应该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域。目前,长三角物流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共同建设不够,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资讯网络平台等都有待完善,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化程度不高,再加之地区分割和行业垄断的存在,使得长三角物流业距离现代物流还有相当的差距。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2年长三角货运车辆空载率达37%,按照当年苏浙沪货运总量22亿吨计算,相当于每吨的物流成本提高了近1/3。有人估算,仅此一项,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100亿元。如果实现了物流园区规划的一体化,就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目前,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速率已经减缓,随着当地企业出口规模的增大,与周边国家如印度、菲律宾等东南亚等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非常激烈。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很难再有成本优势,为了保持市场占有率,企业还是不断地增加销售,虽然出口量上去了,但是利润却下降了,而目前可以降低成本的只有现代物流这一条路了。因此,长三角的物流规划必须立足整体布局,整合长三角的资源优势,共筑长三角信息交换平台,加强社会信用水平,推动长三角物流生产、流通、消费区域的合理布局,形成多式联运有机结合、流通诸功能环节合理衔接、信息处理通畅快捷和现代物流园区功能互补的大物流圈体系。
编制中的长三角规划着重研究解决区域内分工、协调区域内各地区共同关注但单一省市又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区域合作的政策措施。规划中对综合交通、能源、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都有详尽的阐述。也许,只有通过这个规划,才能真正使长三角的物流规划走向统一,推动当地物流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使长三角的物流园区布局趋向合理、优化,使长三角的企业凭借现代物流再度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