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我国对欧盟出口的鞋企受到了沉重打击:欧盟从即日起的两年内,将对其出口至欧盟的产品征收16.5%的惩罚性关税,而欧盟所给出的原因,就是认为我国鞋类产品存在“倾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已不容动摇。200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4万亿美元,仅出口至美国的货物就接近2000亿美元。与出口量增加一同到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在全球贸易中遭遇反倾销壁垒。那么,国内企业如何参与国际贸易、规避“反倾销”风险呢?
有一种能够有效规避“反倾销”同时使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方法,那就是进入跨国采购供应链。企业根据跨国采购商的要求进行生产和贸易活动,直接交付给跨国采购商,可以有效规避一些国家对我国产品进行“反倾销”的借口。
拿纺织行业来说,我国的部分纺织品要出口到欧盟,就不得不面对高昂的“反倾销”关税,而如果供应给跨国采购商,就可以省下这部分费用。
当然,我国企业要进入跨国采购供应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跨国采购商的订货量一般比较大,而付款期又比较长,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周转资金不足,根本不敢接这些订单。其次,国内许多企业不注意搜集这方面的采购信息,信息不灵、沟通不畅也成为困扰这些企业进入跨国采购供应链的问题。第三,企业还必须熟悉并遵守国际采购规则的要求,包括技术、质量等各方面。而与这些问题相比,进入跨国采购供应链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数量大、品种多、重复性较高、公平公正等。同时,企业一旦进入跨国采购供应链,就意味着企业在各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采购商的要求,为企业拓展销售范围、扩大销售量提供了根本保证,打开了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大门。
目前,跨国采购商已将目光对准了中国,据统计,仅入驻上海的跨国采购机构就已达300家。就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跨国采购大会期间,联合国难民署上海采购信息中心、美国新奥尔良重建中国采购中心上海代表处也正式成立。跨国采购商的云集,为我国企业进入跨国采购供应链打开了方便之门。
同时,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难以周转的问题,商务部于近日正式成立了首个联合国采购促进会,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该促进会还将为企业提供多种服务,助力企业进入跨国采购供应链。
虽然我国企业进入跨国采购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良机,但正如上海跨国采购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解震日前所说,企业只有“自信、自强、自律”,才能真正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