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发优势下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研究 |
发表时间:2007-9-26 胥军 杨超 李金 来源:万方数据 |
关键字:制造业信息化 技术服务体系 中介机构 生产力中心 |
|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是制造业信息化重大工程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沟通关键技术和企业应用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五"以来,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国各省‘市区纷纷建立了一大批中介服务机构,为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还存在政企不分、服务能力薄弱、市场不规范、标准缺乏等问题,结合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后发优势,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改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的思路,并就几个关键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
|
|
0 前言 后发优势的理论源于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后起国家由于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的国家低得多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十五"初期,我国政府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国家战略。国家科技部也启动了总投资为100 亿元的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工程,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和企业应用示范工程三项工作。技术服务体系沟通关键技术和企业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介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规范,市场化程度较高。美国是世界咨询服务业大国,全球十大信息咨询公司排名中,美国占据了8 位。德国是咨询业强国,许多知名跨国咨询公司都在德国建立基地。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是联邦政府直属机构,面向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全国建立了57 个小企业发展中心和750 个分中心,向7 万家企业投资了100亿美元,成功地实施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SBIR),等等。我国中介机构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Technology and Service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Informatization,缩写为MITSS ,以下简称MITSS)建设仅仅是近几年才开始。 1 MITSS发展的现状 1.1 MITSS 的主要内容 MITSS中的主要角色,除了制造企业以外,还包括软硬件厂商、政府、中介机构、专家、媒体,这些都是技术服务的资源。 MITSS 的完善与发展,需要整合各方优势,形成合力。 MITSS 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满足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信息化应用程度的制造企业的需要,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①需求诊断,帮助企业提炼信息化需求;②方案规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为企业提供信息化规划;③工程招标,帮助企业主持项目的招标,为企业推荐合适的产品,确定最佳方案;④实施监理,作为第三方监理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确保质量、节约成本,控制周期;⑤效果评价,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信息化实施效果进行考评,以改进和完善信息化实施方案。 1.2 MITSS 的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企业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在试点、示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在集成化设计、制造和管理系统、数据库、数控以及工业现场控制等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国产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产业初具规模,我国的CAPP、PDM 、ERP 等软件在应用数量上已超过国外产品。全国各省市区纷纷建立了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初步估计全国此类机构有上千家,服务于全国800万家制造企业。仅湖北省在"十五"期间,就扶持建立了20 多家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机构,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授权的中南地区中心,武汉创办的e-works 网站已成为国内权威的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网络媒体。 2 MITSS存在的问题 (1)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弱化,出现政府失灵。政府的作用就是要营造环境,做好顶层设计,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必要的"温度、水分和土壤"。"十五"期间,国家成立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其目的在于协同和互动,避免项目分散立项、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信息无法共享等问题。但制造业信息化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由于制造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评价机制的不健全,政府的决策缺乏有力的数据和信息,对市场运行状况难以准确判断,政策工具选择与搭配失当造成"政府失灵气虽然推行了制造业信息化指数体系,但由于实施时间短、样本有限,其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还有待检验。 (2) 市场培育不足,市场化水平低,"地方割据"出现。制造业信息化实际上是关于人的工程,对决策者、使用者的影响不到位,市场需求无法放大。目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市场培育严重不足,企业的意识薄弱,技术服务还没有真正产业化,不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极。另外,全国各省市区纷纷成立属地化的中介机构,形成"地方割据",导致地方保护,不能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技术资源,不能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改善MITSS 的运行,导致"市场失灵"。 (3) 政企不分,中介机构依附性强,发展空间小。有些地方简政放权不到位,政企没有完全分开,工作受政府强烈干预,中介机构成为政府部门的免费雇主,影响中介的发展空间。有些地方中介机构是由政府部门下属机构演变而来,人员待遇与原单位不脱钩,依靠政府部门委托项目生存,依赖性重、独立性差。有些地方项目的立项和评奖,形式上专家评审,实际是政府拍板,以至于审批项目或奖项的负责人成为申报项目中的主要参与人,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社会的质疑。 (4) 市场秩序不规范,存在不平等竞争。大多数技术服务机构与政府有着利益联系,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政府资源,甚至控制区域的资源配置。比如,有些地方,企业申报项目的受理业务被政府委托给中介机构代劳,企业不得不与这些机构合作,接受其提供的服务,向其支付费用。而外地的或民营的服务机构根本无法参与竞争。这种不平等竞争,使技术服务机构的发展不能实现优胜劣汰。 (5)认证体系缺失,技术标准缺位。在企业认证体系方面,美国现有55 种认证体系,日本有25 种认证体系,而我国尚未形成统一认证体系。在技术标准方面,英、法、德等采用国际标准已达80% ,日本已达90% 以上。而我国只有40%左右采用国际标准阳。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对制造业信息化产品先进性、成熟度、规范性等缺少公正的认证体系,咨询、监理、信息化绩效评价都缺乏标准,虽然有关部门曾经推出了ERP 标准规范,但却无人喝彩。 (6) 专业人才缺乏,中介机构能力急待加强。很多中介机构缺乏专业人才,有些号称从事咨询业务的公司一个专职的咨询顾问也没有,真正能做咨询的中介机构屈指可数。有些中介机构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生存,沦为软硬件厂商的区域代理,或者在参与招标选型、项目评审中成为厂商的利益代言人,有些中介机构急功近利,忙于为政府的工作业绩搞活动、造势,不愿意多做些市场教育项目,也不能沉下心来踏踏实实苦练基本功。 3 改进MITSS的策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也处于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是在完成了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信息化的,而我国却是在前工业化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的,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强调后发优势,就是要根据我国自己的特点,规划中国特色的MITSS 的发展之路。 3.1 抓紧制定技术服务认证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目前,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许多标准都缺乏。比如,制造业信息化分类编码和文件格式标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标准、数字化建模标准、零件库标准、制造资源共性技术和工艺及过程标准、产品标识与数据标准、制造管理数据标准、产品数据标准等问。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领域,咨询顾问的资格认证、咨询服务规范、监理项目规范,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等都缺位。制造业信息化项目招投标、项目监理、政府专项经费使用等诸多方面的法规也还不健全,迫切需要建立技术服务认证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
|
本文为授权转载文章,任何人未经原授权方同意,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e-works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异议请及时告之,以便进行及时处理。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