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企业信息化是汹涌澎湃的,这方面我相信我们所有的从事信息化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都感觉到这一点了。一方面大企业在做多层面的信息化,很多大型企业都在做整合,第二也有很多大企业不仅是在做整合,也在利用系统的分析做决策的分析,对于我们目前的大中型企业来讲,是非常好的信息化的苗头,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从零四年下半年,一直到零五年,一些简单型的管理软件在国内的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可以看到他们对软件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小软件之所以能有比较好的市场表现,是因为这种小软件时代做到了满足中小企业的管理,已经是满足了市场的需要。那么对于这类的管理需求,各类小软件是可以支撑的,而且小软件卖得很便宜,几千块钱的也有,几万块钱的也有,所以说对于很多的企业的经理人来讲能够感受到这种小软件能够支撑日常性的运作,当然包括了精确管理的运作还是需要做实施的,所以它所涵盖的需求不同决定了企业选择的不同。
在2005年,许多厂商提出了市场拓展的一些策略,同时对于信息化的推广也付诸了一些行动。尤其是“普及论”的观点受到了业界比较多的关注。对于这个观点,业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必须得基于中国市场的细分来谈这个问题。中国市场实际上是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对于北方的绝大部分初级软件的使用并不旺盛,所以说信息化的普及实际上在这个区域是有一些难度的。而对于南方的对于信息化需求是比较旺盛的,比如广东省,他接受了很多香港、台湾的经验,对信息化的认知度比较高,另外江浙,上海对于中小企业软件的需求也普遍存在。所以说如果我们下出一个比较大的判断,说在中国目前还不到时候,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在管理先进的区域,他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那么管理不太先进的区域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相对来讲就会弱一些。
另外,所谓的普及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家可以这么去看,在十多前中国第一套财务软件在中国诞生的时候,和目前中小企业管理软件诞生的这种情况有点儿相似,在八十年代时期诞生了财务软件到93年、94年的时候这种需求已经存在了,到现在已经普及了。目前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就像那个时候的对于财务软件的需求一样,虽然每个企业需求的量是不大的,但总体市场是比较大,而对于一个中小型的软件公司来讲,这种收入也是比较可观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普及论”还是需要一定的前提下,分区域地来看待,对于推进也需要有一个理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