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集成化质量系统的提出
制造业作为典型的传统产业,受传统质量管理思想的影响很深。传统的质量管理侧重于对产品技术指标的符合性检查,企业的质量系统多是以产品的制造过程为主线,质量检查与控制点分布于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相关环节,质量系统的运转大多以质量管理和检验人员的岗位职能为核心展开。这样的质量系统结构松散,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结合度低,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质量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质量管理与保证系列标准为核心的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产品质量是性能、可靠性、经济性、外观以及售前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形成于并始终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与人、材料、设备和方法等要素密切相关。基于这一理论,质量管理由单一的产品质量管理活动上升为综合性的企业管理活动。与之相适应,现代企业的质量系统应能够贯穿于包括营销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策划与开发、采购、生产、验证、包装与储存、销售和分发、安装与投入运行、技术支持与服务、用后处置或再生利用的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覆盖企业范围内与上述过程相关的管理功能环节。由此可见,传统的质量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这种现代全方位质量管理的要求;而以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的企业质量系统也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制造系统和环境的要求。
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制造企业的企业环境已经或正在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物料流、信息流和工作流在此环境中以产品对象为核心有序、集成地运转。构建在这种集成制造环境之中的质量系统应实现与整个企业环境的协同运行,而不能再被仅仅看作是企业生产和管理系统中与质量有关的某些环节的简单组合。
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先进的信息与计算机技术为支持的计算机集成质量系统可以突破传统的质量管理在空间、时间和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为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质量环节的全过程集成和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手段。一般认为计算机集成质量系统可以实现①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质量实施控制,通过功能集成实现对产品质量各环节的控制,通过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②对质量信息的提取、处理、分析和共享,通过信息集成实现质量信息的及时处理与反馈,以正确的方式、在正确的时间、向正确的部门提供正确的质量信息;③对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整体控制,通过过程集成实现对产品本身和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而促进产品质量及制造过程的改进。
2 现代制造企业的集成质量系统模型
现代制造企业质量系统的集成实质上是整个企业环境中与产品质量形成相关的信息、功能和过程的集成,应能实现质量系统内的物料流、信息流、工作流的集成。按照《GB/T6583∶1994-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标准中的定义,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系统应该是企业生产组织管理系统在质量侧面上的综合映射,是企业质量体系的具体体现,质量系统集成的实现最终体现为企业环境中与产品质量形成有关的物料流、信息流、工作流在企业质量体系中有序地运转,为企业范围内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活动提供运行环境与保障。集成质量系统的运行过程,需要从企业环境中及时准确地获取产品质量信息,同时也负责向企业环境及时准确地提供与质量有关的信息;需要对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监测,并对其进行控制;需要对企业质量活动实施管理,以达到企业质量目标。因此集成质量系统必须能够覆盖整个企业环境,并与整个企业环境协同运行,应该是融合于企业环境整体之中的一个子系统。
集成质量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和环节分别对应着企业环境中的相应环节和要素。《GB/T19004.1∶1994-ISO9004-1∶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一部分:指南》明确地给出了对质量有影响的主要活动,这些要素与活动构成“质量环”。“质量环”科学地描述了构成企业质量体系的要素与活动。
但企业在具体构建质量系统的过程中,如果单纯从质量环的角度出发,所构建的质量系统往往只是考虑了产品生命周期所包含的各个活动,局限于环内的集成模型,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模式脱节或不相适应,即使投入运行,也往往会因为质量系统不能有效地与企业管理模式相融合,难于真正实现企业范围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信息、功能和过程的集成,致使质量系统难以有效运转,最终又陷于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种种误区。
在企业实际建立基于现代质量管理思想的计算机化集成质量系统的过程中,必须突破质量环所限定的空间与思维模式。与现代制造企业的环境和管理模式相适应的集成质量系统模型应该是立体集成模型,除实现质量环所包括的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集成外,还应实现与企业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的贯穿企业各层次的集成。在此将这种立体集成模型分为纵向集成与横向集成,。纵向上根据企业管理模式和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工作模式划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和执行层4个层次;横向上将质量系统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相关的物料流、信息流、工作流在质量体系中集成体现在系统模型上,是一种纵向层次集成与横向过程集成相结合的模型。
纵向集成是一种层次型集成,即与质量形成有关的信息流和工作流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和执行层之间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集成。企业质量体系的决策层、管理层和实施层分别对应着企业环境中的决策部门、管理部门和生产实施部门。决策层位于质量系统的最高层,通常是指企业主管质量的总经理或总质量师,负责制定指导企业质量工作的质量方针、目标、政策和计划;管理层是指企业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一般应包括质量综合管理、评审考核、技术分析、标准化等部门,负责对企业的质量工作进行全面协调与管理,包括人员培训、综合质量评审、质量成本综合管理、企业质量资源配置、质量信息综合分析与处理,根据产品的质量状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监督执行;实施层是指产品质量目标和计划实施与执行的部门,应能够对产品开发与制造过程的质量实施控制,分析产品质量趋势、产品质量信息管理、产品质量成本管理;执行层是指位于设计、采购、生产现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现场等基层部门的质检站、质量小组、质量信息采集点等,实现现场质量信息采集、质量问题处理、产品符合性检查、现场过程的质量控制。纵向集成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企业管理体系的整体集成在质量系统中的体现和映射。
横向集成是一种环状的过程型集成,即与产品质量形成有关的物料流、工作流、信息流围绕产品对象在起始于获取用户和市场需求分析,经过设计、过程开发、采购、生产准备、制造、质量验证、包装与储存、销售与分发、安装与运行、技术支持与服务、售后、用后处置,又回到获取用户和市场需求分析这一质量形成全过程的集成。同纵向集成相比,横向集成可以看作是产品开发过程的集成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上的体现和映射。
纵向集成与横向集成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分别从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和产品质量形成过程这两个不同的角度组织集成质量系统。纵向上每个层次内存在着横向关系;横向上的每个环节也都与纵向上的相应环节存在着纵向关系。在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上同时保证集成的实现,可以有效地保证质量系统能够与企业整体环境真正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质量信息在企业各层次间顺畅地上传下达、质量活动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有序进行、质量目标和计划在企业范围内的有效贯彻。
集成并不等于集中,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已经贯穿于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体现在企业管理方面,便是质量管理和保证的各项职能合理地分布于企业运转过程中的相关环节,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因此,集成质量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合理的分布性与集中统一性的有机结合,系统模型必须建立在分布式结构的基础上。引入计算机技术,采用分布式网络数据库等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精心规划和设计质量信息模型和数据结构是实现系统分布性与统一性的根本保证。同时,为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组织活动中一切要素的不断变化,集成质量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较为容易地根据上述要素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扩充,以增强质量系统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
质量锥集成模型已得到成功应用。基于该模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质量工程实验室开发了面向现代制造企业环境的集成质量系统软件开发平台Quick Quality Developer,并在此平台基础上实现了QQ-Enterprise企业级集成质量系统。QQ-Enterprise系统目前已成功实施并运行于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和某国防制造企业。
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现代制造企业的新特点都要求企业建立集成化的质量系统。笔者以“质量锥”的形式提出了一个通用意义上的集成质量系统模型, 并在该模型的指导下完成了多个机械制造企业集成质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企业在实际建立集成质量系统的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企业产品特点,认真分析企业环境构成,根据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具体特点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集成质量系统,以真正实现企业范围内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简介:
段桂江 男,1970年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市 100083)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CAD/CAM技术、CIMS、计算机辅助质量工程。参与国家863/CIMS主题基础项目以及应用推广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8篇。
唐晓青 汪叔淳 北京市 10008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作者单位:
段桂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市 100083)
唐晓青 汪叔淳 北京市 10008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瑞.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