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使企业的每一个节 拍都能迅速反映市场的节奏,并适时、准确、有效地组织现代生产,是摆在企业家面前的一 个新课题,并成为企业练好内功,向外竞争的新焦点。
MIS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开始导入机械制造企业,并成为当代国际上迅猛发展的先进 管理技术。MIS系统能形成企业内外部包括国际间的信息网络,及时采集各种管理信息,掌 握国内外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动态;能组成集供、产、销于一体的生产制造管理系统,有助 于缩短制造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能完善和优化各个管理环节,实 现手工管理条件下根本无法达到的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和正确决策。因此,它是机械制 造业强化管理、增强竞争能力和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
企业开发MIS的问题
首先,开发周期过长,打"疲劳战"。在大多数企业里,实施进度普遍慢于计划要求, 实施效果长期达不到系统目标。有的系统为连续不断地修改完善所困扰,甚至新的应用功能 尚在开发就已经过时作废。有的系统则长期停留在模拟试用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人工管理。
其次,打"游击战",集成度差。单项应用、局部应用多,系统应用、集成应用难。尤 其是在最能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管理水平,最能出效益的核心部分——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管 理)方面,达到集成应用的很少。
最后,硬件、软件和应用系统的淘汰率高,打"消耗战"。有些企业的软硬件系统应用 时间不长就被淘汰,实际效益不像期望的那么显著。投资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人民币开发M IS失败的时有所见。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管理体制的变化。十多年来,国营机械制造企业的外部环境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化为市 场经济,企业的经营范围、组织体制、管理模式、信息结构等,处于不断地变动完善之中。 MIS是管理的工具与写照,上述内容的变化,势必要求MIS作相应的修改与调整。但是变动修 改越多、软件的性能就越差;变动的内容超出数据库的设计模式,系统就要重新开发。如果 企业的软件开发力量不足,或是借助外部力量开发的,更会导致MIS系统只能局限在既定软 硬件环境里的局部应用,踯躅不前,甚至倒退失败。
2.开发技术上的问题。当前机械制造企业开发MIS大致有系统开发和单项集成二种模式 。
系统开发方式的思路是,先框定目标管理模式,引进或合作开发集成度较高的管理软件 ,然后分阶段在各管理部门和环节改进作业流程和工作方法,逐步实现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 。但是,在这种结构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机械制造企业特别是大中型 企业的管理比较复杂,企业在系统分析阶段要将目标系统与未来的实际应用预计得面面俱到 是很困难的;大系统的开发周期长,系统目标和应用要求也在变化发展;开发和应用人员对 软件特性的掌握有一个过程,有些功能的可操作性需经过实际使用。如果企业的实际管理内 容超出目标模式,或者达不到目标管理的要求,甚至某些信息字段缺项或位数不够,而软件 又不能修改或者用户无法修改,那么就会由局部的问题而影响系统的集成乃至开发失败。
而对于由单项应用逐步集成的开发方式来说,也存在"蜕壳"不易的问 题。虽然,搞单项和局部应用容易上马、开发、管理和见效,深为用户接受和欢迎。但是,每 当用户要求完善应用功能、扩大使用范围、集成各个单项应用时,开发人员就要一次次地改 造软件,甚至扩大硬件配置。然而,这几年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实在太迅速,老的设备、 软件开发环境不断被淘汰,新的功能更强大、开发环境更优越的机型和平台不断推出,因此 ,开发人员在改版升级时,为了跟上世界计算机技术发展潮流,不得不放弃原来的开发平台 和软件成果,推倒重来、另起炉灶,造成应用不快、改造不懈、投资不断、上一个等级就蜕 一次"壳"的现象。
3.应用环境上的问题。国有机械制造企业在当前特定历史环境下,应用MIS技术还普遍 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1)资金耗量大。MIS是一项"花大钱"的工程,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引进人员培养、
实施支持等每一项都要高额投资,在实施和应用的每一步骤还有大量的花费,如果要搞集成 度较高的MRPⅡ系统,投资额更是以百万元甚至千万元计。但是,在当前国营机械制造企业 受到"三角债"和内部经济负担加重等因素影响下,普遍存在资金匮乏、技术投资不足的问 题,日常经营活动尚且需要雪中送炭,搞MIS这种锦上添花之举只好束之高阁了。对于一些 稍有条件的企业,即使有国家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也不敢冒然搞MIS的巨额投资,为了节 约资金,一些必要设备配置、软件工具、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不能一步到位,这也是导致 实施进度步履缓慢的原因之一。
(2)管理基础工作急待提高。先进的管理系统是建立在与其相适应的坚实的管理基础之 上的,MIS以计算机为手段,要求信息处理的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系统性和安全性比 手工处理更严格。随着集成程度的提高,传统的管理思维、方法、制度都要求作相应的改变 。因此,实施MIS工程必然要求改造原有的基础管理。但是,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量和 难度之大一般都超过原先的预计:数据资料不完整、业务工作不规范、管理制度不配套、应 用人员不适应等等,这些都往往成为不少国有机械制造企业进展迟滞甚至开发失败的重要原 因。相对而言,一些外资、合资企业由于容易抓好基础管理,上MIS就顺利得多。
(3)技术支持力量薄弱。开发和应用MIS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硬件系统的建设、维护 ,软件的开发、管理,系统的实施指导等都需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这种人才除了具有专 业技术知识外,还要有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他们是开发MIS的"关键工种"。但是,由于 种种原因,不少国有机械制造企业技术专业人员的收益往往远远不如合资、独资企业,造成 了骨干人才流失、开发队伍动荡,使MIS开发进展迟缓,有的企业因为关键技术人员的离去 ,造成了MIS系统的瘫痪;有的企业则成了MIS技术人员的培训基地。
(4)应用推广的问题。由于MIS技术尚未普及,使开发人员实施经验不足,加之由于国有 企业相当部分的企业高层决策人员对MIS不熟悉,必然导致对开发MIS的决策心中无底、指挥 乏力。各管理部门从手工管理的理念出发,往往偏重于本部门的业务方便,对于系统集成和 信息共享则不予注重,实际应用人员对上机操作不适应,达不到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要求,形 成了开发进度不快、应用水平不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