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配送润滑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
付剑锋

金航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管理专家
拥有多年从事ERP方案编写及项目管理经历,熟悉ERP中生产、采购、库存、销售、客户关系开发与实施。
传统企业物资发放是依据各车间领料申请,按需发放。这种领料方式的计划性较弱,车间为多拿工时而提前投产,物资供应部门应接不暇,发料效率降低,导致车间缺料;有时又因为车间的过度领料,导致车间现场物料积压,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所以较先进的企业采取配送制的管理方法,通过有计划性的投料来解决车间的无序生产和材料的有效利用,一个好的配送制度可以促使整个企业生产秩序的提升。但是配送制并不是简单的由领料变成送料,它要求配送制度要有良好的配送计划。
要制定出合理的配送计划,首先是解决配送计划来源问题。最原始的配送是通过车间提出用料需求,配送中心根据库存情况和实际生产需要制定配送计划,进行一次或多次的物资配送,这样的配送计划虽然可以对物资供应部门有缓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材料和企业级的平衡和合理供应。但计划的前瞻性不足,算法不尽合理,无法提供准确数量和时间依据。
所以,根据生产主管部门均衡的生产计划作为配送计划的指导,根据零件或装配的实际加工需要按时、按量地将所需物资配送至车间,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的均衡有序,保证材料被准确利用。 如果根据生产计划来制定配送计划,首先将物资配送纳入分工路线,使配送作为零件加工或装配的起始点,再结合零件的加工或装配周期,以及零件加工的经济批量,从而得出:
配送计划开始时间 = 零件开工时间 - 材料下料周期 - 材料检验周期 - 运输周期。(「」为向上取整符号),其中风险放大系数包括:废品率、返修率、检验损耗率、现场丢失率等等。 要使企业的各个制造环节润滑顺畅地进行,就要实现全面配送,即除原材料、成品件外,对零件、工具、工装和技术文件等都可以实行配送制,这就要求配送计划遵照生产计划结合AO/FO的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将最合理的数量配送到指定工段、设备、班组甚至人员处。为了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企业可将下料环节提到下料中心进行,做到统一下料,优化下料,更能减少下料成本,提高材料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