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MRP、ERP等工具和管理理念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和深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意识逐渐加强。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ERP、SCM、CRM、EIP、PDM等林林总总的信息化管理软件,逐渐为众多的管理者所接受,并开始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企业也因此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益。但是,目前我国ERP整体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被忽略了:上述管理系统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主要应用在计划、预测、分析等方面,对企业生产过程的主体——生产现场管理却没有涉及到。
生产现场作为制造企业的物化中心,它不仅是制造计划的具体执行者,也是制造信息的反馈者,更是大量制造实时信息的集散地,因此生产现场的资源管理、物流控制和信息集成是企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生产现场的管理与控制系统的敏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企业的敏捷性。
然而,目前在多数企业中,从ERP中得出的生产计划与生产现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依赖“手工作业”的,即人工将生产现场的信息输入到上层系统中。因此,在计划层和生产现场的过程控制层之间,存在一个信息流通上的断层。这就使得许多管理效益无形中打了折扣。 |
一个企业的良性运营是使“计划”与“生产”密切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生产现场的变化,是保证计划合理而快速修正的关键。为此,企业的计划层与生产控制层之间需要“直通车”,使计划与生产现场可以实时互动,也就是要消除计划和执行之间的断层。
到底如何消除计划与现场控制之间的断层?
美国的权威机构先进制造研究中心AMR(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于1992年提出了三层的企业集成模型,将企业分为三个层次:计划层(MRPII/ERP),执行层(MES),控制层(Control)。 |
 |
计划层强调企业的计划,它以客户定单和市场需求为计划源,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降低库存,提高企业效益;
控制层强调设备的控制,如PLC、数据采集器、条形码、各种计量及检测仪器、机械手等的控制。
而执行层是位于上层的计划管理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之间的面向车间层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为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提供计划的执行和跟踪以及所有资源的当前状况,主要负责生产管理和调度执行。MES通过控制包括物料、设备、人员、流程指令和设施在内的所有工厂资源来提高制造竞争力,提供了一种系统地在统一平台上集成诸如质量控制、文档管理、生产调度等功能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