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冯记春司长:关于《关于推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
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讨论稿)的说明 |
 |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科技部召开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促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刚才部领导充分肯定了“十五”
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各相关部门也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要求,孙家广院士向大家介绍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各参会代表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了全面抓好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研究组织起草了《关于推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讨论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现我就此《指导意见》做以下说明。
一、起草的背景
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制造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使制造业的产品研发方式、生产组织模式和经营管理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自主创新不足,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件值低仍是中国制造的软肋。针对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全球化竞争的挑战,顺应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党中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方针。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十五”期间,科技部在“八五”CAD应用工程和“九五”CIMS应用示范工程的基础之上,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协同、整合资源,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全国27个省市,46个重点城市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在前沿技术研究、支撑软件产品开发和地方省市应用示范等方面共投入经费8亿元,有效地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政府配套投入资金23亿多元,企业自主投入250多亿元,共建设不同层次示范企业5000多家,中介机构600多家,培训机构980多家,培训各类信息化人才200余万人次,获得成果2600余个、专利750余项,新增产值2900多亿元,新增利税500多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信息化使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技术进步和深刻的变化。我国正在从以引进与仿制、低端的加工、粗放的经营管理等为特征的制造业向以自主研制与创新、数字化集成制造、企业间协同管理等为内涵的“智能化”制造业方向奋力迈进。
“十一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期,是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阶段。面对制造业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挑战和我国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战略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对制造业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科技部将继续高举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大旗,针对我国制造业提升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能力、实现企业协作以及促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攻克制造业信息化集成关键技术,开发专业应用软件,实施面向集团企业和骨干企业的数字化设计、制造和管理集成应用示范,建立支持中小企业业务协作和区域资源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显著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为了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地方技术进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特起草制定《关于推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讨论稿)。
二、关于《关于推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
《若干指导意见》在阐述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提供科技工程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为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若干指导意见》(审议稿)提出了切实的保障措施。
(一) 关于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总体要求,迎接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挑战,“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总体要求,顺应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需求,坚持“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创环境”的方针,以“企业是主体,机制是保证,技术是依托,服务是手段,效益是根本”为指导,立足自主创新,以引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开发软件系统和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目标,坚持前沿探索与技术攻关相结合,产品开发与应用集成相结合,典型示范与普及推广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国家引导与地方行业共同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各项工作。
(二)、关于工作目标与任务
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进行全面的谋划和设计。经过“十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以企业为主体,以增强设计能力、变革制造模式和提高管理水平为核心,以关键技术研究、支撑软件开发和集成应用示范为重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对“十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针对我国制造产业、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企业的需求以及对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支撑,根据《指导意见》所确立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在不同的层面,我们凝炼出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是要在“十一五”期间针对国际制造业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加强前沿技术探索和研究,形成一批创新的现代制造信息化技术及成果,培养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研究队伍,在国际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前沿占据制高点,引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同时力求在基础理论方法、共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成果与突破,为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响应的设计与制造,生产效率高效的生产经营综合优化提供方法与技术支撑,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要通过软件产品与系统开发与企业应用示范的结合,开发一批软件系统产品,培育壮大规模化的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力量,促进产品产业化进程,建立产品开发与企业应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学研机制。
重点是以企业应用集成需求为牵引,结合重大产品/重大工程数字化综合集成技术的开发应用、设计制造数字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技术开发应用与示范工作,各省、区、市要积极培育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扶持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集成软件产品的开发,促进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产业的发展。
三是要开展不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企业示范。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以上的行业集团型企业实施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同时在300家骨干企业中实施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和以“甩账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示范企业,从而带动1000家以上企业推广应用;另外我们将建立10个左右以ASP技术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10000家中小企业提供网上产业链协作和共性技术资源服务,显著提升中小企业、骨干企业和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四是调动行业部门、地方政府科技计划资源和广大企业对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完善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政策标准等体系建设,营造制造业信息化良好应用发展环境,形成完善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体系,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在工作中我们要大力加强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建设,并与优秀的软件供应商联合围绕优秀软件产品、系统的推介、咨询、培训、二次开发、集成、监理等各环节,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提供配套服务,逐步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新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风险,建立有效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五是要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和标准规范,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健康发展。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的制订与实施,逐步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我们希望各省市要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技术体系,壮大技术服务队伍,广泛开展专业化技术支持、技术咨询服务、各层次信息化人才培训等工作,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深入开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同时也希望各地要结合省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和企业集成应用示范工作,建立不同层面的信息化评估体系,开展省市、行业、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保障体系。
六是要积极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国际化工作。鼓励国内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与国外有关机构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管理经验,充分发挥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市场优势和在信息技术领域与国外建立的良好合作基础,通过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合作开发、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产业和技术层面上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国际化进程。
(三)、关于保障措施
为了切实保障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全面实施,我们要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强资源的整合和集成,推动实现科技对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指导意见》提出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组织保障体系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涉及面广,既有跨部门、跨区域的技术攻关,又有行业和区域协调的应用示范,需要整体规划,政、产、学、研各方面密切协作。从国家和地方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是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实施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和地方“制造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小组”等组织协调机构的建设,切实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强宏观指导建立顶层设计与整体协调,跨部门、行业和地方联合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进一步发挥专家咨询机制作用,保障工程顺利实施与总体目标的实现。
第二,要加强引导,整合资源,促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投入机制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通过863先进制造领域和支撑计划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重大项目整体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其中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重点支持相关的探索跟踪及共性技术和产品开发,支撑计划重点支持行业共性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以此引导部门、行业、地方联合组织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同时还应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计划、地方相关规划和计划的衔接和集成。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成为投入主体,特别是希望高新技术企业和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研发和技改投入中应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
第三,要推进组织管理体制创新,加强统筹协调, 集成推进
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不断推动制度创新为工程的实施注入动力和活力。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和环渤海区域开发的战略机遇,
不失时机地推进工作。根据我国区域广、制造业企业门类多、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一是按照分区示范、分片管理、区域就近、相对集中原则,划区、分片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企业应用示范工作;二是选择有条件的省市科委(厅)、行业性企事业单位等作为项目组织单位,分类组织管理项目的实施;三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国家、区域、省(市、自治区)三个层面的工作协调机制,由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大型企业集团、行业协会等组成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协调指导小组(以下简称国家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咨询组;各区域应在国家协调小组办公室确定的牵头单位组织下,建立相应的协调指导机构和专家咨询机制,协同推进各区域的信息化科技工程实施。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各地实际参照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第四,要突出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人才战略的实施
围绕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示范等各个环节,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人才培养三大战略。要把能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作为计划立项的重要依据,把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作为企业示范的重要内容。要以人为本,以专家、咨询与培训机构、IT企业为支撑,培养一大批制造业信息化专业应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形成一支专业化实施队伍。
第五,要狠抓落实,探索建立引导、激励机制
加强政府引导,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企业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投入主体、应用主体和受益主体。建立形成工作部署与检查落实、绩效挂钩的工作监督激励机制,国家和地方要制定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和办法,定期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先进单位与个人进行表彰。
第六,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要利用多种媒体和渠道,宣传“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意义和作用,营造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平面与网络媒体、交流活动等方式的立体宣传体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制造业信息化成果,开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若干指导意见》但还不尽完善,会上我们还将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各部门、各地方和企业的意见,请参会代表深入研究,积极探讨,提出宝贵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正式文件下发,以此指导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深入实施。
同志们,“十一五”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期,是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阶段。让我们继续高举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大旗,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
|
|
版权所有
e-work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