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如何释放C盘空间 27招具体优化技巧
·系统安装妙法:无光驱、无启动盘安装Windows系统
·CIO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掌控能力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下 )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上 )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征文
 相关文章
·与产业链伙伴协同创新
·博客热文:我国装备制造业亟待从产业链低端突围
·中国电子支付产业分化趋势凸现
·参透产业链“虚拟制造”出的神话故事
·ERP也能种菜 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
·嵌入式软件期待整体突围 产业链亟待协同发展
 相关新闻
·
创新能力弱 装备制造业亟待从产业链低端突围
·
我国装备制造业亟待从产业链低端突围
·
Sage携合作伙伴打造中小企业产业链
·
浪潮占据服务器产业链制高点
·
整合是运营商的本质与出路
·
上海平板显示产业加速“造链”
 相关热贴
·流氓软件幕后灰色产业链:靠插件年收入千万
·金蝶中间件携手红旗Linux 国产系统软件产业链露出端倪
·移动电子商务的产业链
 相关商城商品
 
 
当前位置:技术信息化 -> 综合
 
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发表时间:2006-10-4    来源:南方都市报
关键字:产业链 自主品牌 研发能力 中国 创新 
专家认为中国企业要想获得“话语权”,只能向产业链上游走,获取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

  外来压力考验“中国制造”

  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美欧消费、亚洲加工”的全球贸易格局,使得中国制造的产业模式短期内调整难度大;但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国际采购条件变更及人民币升值压力却已经在考验“中国制造”的承受力。

  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和GDP之比)达到60%,2005年达到64%,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使得我国产品供给结构受国际需求和国际分工约束较大:一方面中国经济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另一方面过多投资进入加工贸易部门,导致产品结构长期保留在中低端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源密集型。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副局长李成钢日前指出,中国今年外贸依然强劲增长,全年贸易顺差有望突破1200亿美元,以及多哈回合谈判刚被宣布无限期中止,贸易自由化遭遇重大挫折,这些因素将使中国在今后一两年面临着比现在更为严峻的贸易摩擦。

  其实,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自中国入世至今年6月底,共有32个国家或地区针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措施调查288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李成钢透露,除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反垄断、337知识产权调查等这些常规武器外,各种隐蔽性强的技术性壁垒、绿色壁垒也在不断出现,这有可能对“中国制造”更具有杀伤力。此外,贸易摩擦正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制度层面延伸,例如欧美在人民币汇率、劳工权利等方面向中国施压。这一方面增加了中国应对的难度,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其他国家低成本优势凸显

  对此,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剧锦文表示,中国制造正面临非常大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煤炭资源、各种矿产资源压力非常大,而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中国制造对环境的破坏可能日益增加,这可能会对中国的经济构成很大的威胁。

  排除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制造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也并非一成不变。同时,印度、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也逐渐凸显出来。中国的制造地位也岌岌可危。

  获取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

  其实,2004年下半年至今,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大幅上升,已经在不断压缩“中国制造”的利润空间。目前,以“中国制造”主要基地珠三角为例,该地区企业在加工贸易中获得的平均利润率在3%-5%左右。

  “在经济一体化下,中国代工企业已经不能被称为‘世界工厂’,而仅仅是一个制造车间。”广东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预计,成本大幅上升将使“中国制造”企业利润空间在3年至5年内消耗殆尽。

  丁力认为中国企业要想获得“话语权”,只能向产业链的上游走,获取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毫无疑问,难度会大于中国以往任何一次产业升级。”他说,“这将是‘中国制造’一次惊险的飞跃”。

  据悉,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及经营成本大幅上涨,企业往往有三条路线可选择:一是将工厂迁移到劳动力等成本低廉的地方,二是自我进行内部调整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模式,三是由贴牌生产转向自主品牌。

  对此,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小云认为,“OEM(贴牌加工)——ODM(委托设计生产)——OBM(自主品牌营销)是‘中国制造’的升级路线。”

  让中国品牌走出国门

  目前,在我们身边,已经出现很多转型成功的现实案例。比如,“微波炉大王”格兰仕,其前身是广东顺德桂洲羽绒制品厂,从1992年引进当时最先进的东芝微波炉生产线开始,一边为东芝做OEM,一边发展自己的品牌,最终使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事实上,纵观国外很多国家,他们也都经历了从“代工”到自己设计生产的过程,很多日本企业最初也是通过模仿、再创新才打出自己的品牌。在中国台湾,制造业克隆也颇为兴盛。比如,华硕曾长期为SONY笔记本做代工,在获取了SONY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后,最终得以推出自己的华硕品牌。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民族品牌,青岛啤酒、海尔、联想,或许它们还很稚嫩,但毕竟它们迈出了标志性的第一步。

  外商看中国品牌

  中国知名品牌寥寥无几

  外商对中国品牌认知调查中,外商对中国企业熟悉程度远高于“中国品牌”

  日前,国家商务部网站上公布的一份针对“中国制造企业品牌知名度”的调查报告引人关注。据对2629位参加广交会海外采购商的调查表明,外商更熟悉中国企业的名称,而非“中国品牌”;中国自主品牌的创造与建设,再次被推向了尴尬的局面。

  外商更熟悉中国企业名称

  据悉,这份调查是中国品牌研究院在第99届广交会期间进行的,调查对象是2629位参加广交会的外商,分别来自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介绍,问卷设计的第一部分是请参会外商说出曾与自己有过业务往来的中国品牌,并对这些品牌做出评价。结果,接受调查的外商共说出了3104个中国企业名称,而这些企业以自主品牌出口的只有143家(仅占4.6%)。

  显然,外商对中国企业的认知度高于对中国自主品牌的认知度。而针对这一现象,该研究院的郑学勤对媒体表示,“主要是因为多数中国企业都是为外商OEM(贴牌生产),而不是以自主品牌出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页>>  
3页,当前第2
责任编辑:陈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