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如何释放C盘空间 27招具体优化技巧
·系统安装妙法:无光驱、无启动盘安装Windows系统
·CIO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掌控能力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下 )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上 )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征文
 相关文章
·我国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探讨
·在华美、日跨国公司R&D投资区位的比较
·JSP中BOM动态显示与隐藏的关键技术
·有效加强投资回报 持续支持业务改进
·有限元法在人体骨骼生物力学中的应用研究
·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企业信息资源规划
 相关新闻
·
中华网软件客户入选2007年度成长型制造企业50强
·
赛门铁克推出下一代数据保护解决方案Veritas NetBackup 6.5
·
美今起禁止航空器等20类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
·
中望精彩亮相2007中国上海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展览会
·
惠普研制出粘贴型存储器
·
SINFOR SSL VPN中标矿业巨擎
 相关热贴
·招聘SAP项目经理、BW、FICO、PS、SD顾问
·[讨论]谁是中国最牛的制造业ERP供应商?
·[讨论]谁是中国最牛的制造业ERP供应商?
·谁缔造了IBM与微软的首次联姻
·2007年7月南方人才市场大型人才招聘会
·“随机8位数”的病毒清除办法
 相关商城商品
 
 
当前位置:技术信息化 -> 综合
 
张国军:制造与工艺数字化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2006 e-works 产品创新数字化国际峰会"主题演讲连载
发表时间:2006-11-19    来源:e-works
关键字: 
2006年11月1日至11月2日,由e-works主办的“2006 e-works 产品创新数字化国际峰会”在北京天下第一城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800余名企业信息化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

    另外这里面的数据像MP3,DVD,大家看到我国的制造企业从中获利很少。

    我下面想分析一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现在制造企业到底是什么环境?我想可以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大家都认识到,从90年代开始个性化已经成为制造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这意味着企业需要适应客户差异化的需求,这里面给了一个数据(幻灯片),能发现90年代以前,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变化很少,20世纪以后变化越来越大,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大。

    第二,现在我们发现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面临全球化市场的竞争,原来我们产品还有就是在某个地方有优势,现在不是这样,将来市场中很多行业都会是只有被几家垄断企业占领。我这个数据,戴市长也讲了,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当中垄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第三,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的最大财富,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文件,是关于中国DVD专利费之争的,很多人关注过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现在国内去商场买一盘DVD大概几十块钱,我们为了把这个产品推向国外,向拥有知识产权企业缴纳的专利费多达20几块,我们的制造企业面临一个艰难的环境。

    第四,除了我们面临这些问题之外,我们也有很多机遇。尤其是高新企业发展给制造水平提升带来很多机遇。我们搞数字化制造的人经常讲波音777。它是我们数字化制造运用的成功典范。

    我们的制造企业面临着全球化、个性化、快速、知识化等环境。国外也同样面临这种环境,制造业发达国家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我总结了一下,从90年代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美国有几个重要的举措。首先1993年美国的国家和技术委员会,当时提出开展“快速响应制造”计划,当时联合工程界和很多学术机构,像福特、通用德州仪器、德克萨斯大学等等,开展这方面工作。快速响应制造这个思路应该说是非常简单,他分成三个层面,

    第一是如何针对市场需求拿出方案;

    第二是如何快速利用已有资源产生相应效率和付诸实践;

    第三如何快速把产品投入市场。

    这就从需求、制造和市场三个环节加快了产品的周期。

    福特公司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直接工程的概念,实际上思路是一样的。用最快的速度设计、用最适用的加工方案生产,直接工程的思想是建立在这么一个基础之上。我们搞工程建设的人有这个认识,大部分产品是改型产品,我们怎么把原有的产品设计信息和知识好好利用起来?如何通过把三维模型作为从设计、工艺到制造生产管理的枢纽,提高周期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这个过程我就不详细讲了。

    张国军:     从快速响应制造和直接工程的效果来看,当时包括福特、通用、德州仪器公司选择了这些行业中典型的零件,像发动机曲轴,箱体零件等等,这个效果是非常好的,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1995年开始由美国相关部门提出“下一代制造计划(GNP)”,这个计划其实很多人都听到过,它的背景就是美国人原来宣传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美国信息产业以为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可以垄断世界,但是后来慢慢意识到,离开制造业还是不能保证一个国家持续发展,所以在1995年提出“下一代制造计划”,这个时候并不是保持制造优势,他们有危机感,他们说我们要再一次赶超日本,所以提出这个计划。他们从很多方面总结了“下一代制造”到底要制作什么工作。

    比如,与人相关的企业员工柔性。什么意思?就是针对我刚才讲的市场变化很大,用户需求个性化很明显,这需要我们员工有柔性思想,能够适应不同产品和过程,包括其他一些内容。在1998年美国又发布了“综合制造技术指南(IMTR)”。这里面包括很多层面的工作,在这当中,他们把信息系统建模仿真、企业集成作为基础核心技术。我刚才讲的1993年、1995年、1998年美国提出从快速反应制造到IMTR等等,不管哪种制造方式我们都能发现数字化技术是核心的技术。实际上,国外讲数字化,我们国家讲信息化,信息化这个词从学术角度来说,不太严谨。我们没有发现对应的英文单词,你在金山词霸上查信息化,没有这个翻译。但是我国可能约定俗成用这个词,不管怎么样,它确实对我国是一个重要发展机遇。回顾一下,在英国从发明蒸汽机以来,很快从一个农业国家实现了从纺织工业开始的过渡,在20世纪中期,日本和韩国通过电气化大大提高了制造效率和控制精度,使他们迅速地完成了工业化进程。那么我国呢,我们想有没有可能借助信息化这个机遇实现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呢?当然我们是搞制造业的,我们更多的强调信息化对传统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它对新型的产业,像电子制造也有重要机遇。这里我就不展开讲了。

    我国信息化工作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本来以为戴司长今天上午会讲,但是他没有重点讲,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做这个工作,短短20年左右时间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我们发现所有工作集中在二头,一是产品研发,以PDM为核心,做了很多工作,再就是以ERP为核心拓展了很多生产领域,从学术上来说发展了很多支撑理论。我们发现这和我国制造业的实际对立,我国是两头小,中间大,我国在车间这块量很大。在座的可以想想,你们企业的利益增长点集中在什么地方,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我们从这个图会发现(幻灯片),两头信息化作了很多工作,越到车间底层信息化工作越薄弱,这成了我们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继续深入的瓶颈。比如我们讲ERP推进面临很多问题,比如现在获得的产品信息和我们的制造环境相差非常远。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在实施ERP的时候要输BOM信息,很多企业没有办法把PDM信息输入进去,从设计者理解,从工艺角度、制造角度理解差异很大,根据这个做计划的时候,根本是不正确地,这是其一。

    第二,我们做计划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资源信息,但是有时候,底层的信息化不行,我们现在很少有人说在车间里装电脑,以前真的没有。从去年开始,慢慢多起来了,现在车间里面,让车间能够把这个设备一有故障就能够采集起来,现在还做不到。这个时候做计划的面临困难,这个资源到底如何?不知道。这个时候做的生产计划往往不能被接受。我们曾经作过一个统计,统计企业做周计划和执行之间的差距,我们可能会发现,周计划执行到三天的时候,依附度已经只有20%左右了,就是说绝大部分都不可能按照计划执行,所以导致ERP实施非常困难。我们业界有一句玩笑话:“不上ERP是等死,上了ERP是找死”。我这里不是搞ERP的人的工作,我觉得不是他们的错,ERP很重要,搞这个工作的人很辛苦,很大的工作量。从上面来说是体制问题,从技术方面来讲是我们底层的信息化不够,没有足够的支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页>>  
3页,当前第2
责任编辑:陈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