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企业能不能更快地提升创新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这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我们最终能否改变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弱势地位。怎样从“低端”走向“高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基于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和价值链思想的研究,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也就是“用信息技术支持面向客户需求的创新”。
2 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品附加值低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工业制造业盈利水平每况愈下,不利于工业经济的稳定运行,构成了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和竞争的直接威胁。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与2003年相比,制造业在销售收入增长73.11%的同时,利润只增长47.94%,利润增幅低于收入增幅27个百分点。销售成本利润率由5.96%下降到4.94%。
目前,国内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很多中国企业外无品牌服务和营销渠道,内无核心技术和设计能力。中国企业大多处于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拥有高制造能力,但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增值盈利能力。
没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严重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2.2 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当务之急
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事实上,由于没有自己独家生产技术,很多关键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中国制造”根本无法与洋品牌相匹敌,只好进行“贴牌”生产,只给自己创造了1%-2%的利润。如果满足于给自己创造1%-2%的利润,中国终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只能获得微薄利润,失去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
中国制造业效率低,缺乏创新严重制约了质量的提高,而质量不高,附加值就少,又很难增加利润,也就更没有钱投入研发去提高质量。不少中国企业这些年来就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中。
3 价值链思想对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的启示
3.1 价值链基本思想
美国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中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这些活动都可以为顾客创造价值,这样,一个组织的经营过程就可以用一条链条来表示,生产过程中,产品沿着链条流动,产品价值因此不断增值,价值链的所有环节都具有单独价值,但是通常这些环节组合起来的价值往往大于它们的单独价值之和。多出来的这部分称为附加价值。
可以说,附加价值越大,顾客对组织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越多,这对于组织则意味着一种竞争优势,以及更丰厚的利润。从某种角度来说,公司可能具有的竞争优势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增加顾客得到的价值,或者说附加价值,所谓“顾客得到的价值”是一系列变量的函数,这些变量可以概括为三类:有别于其他公司的产品;低成本;对顾客需要的迅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