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如何释放C盘空间 27招具体优化技巧
·系统安装妙法:无光驱、无启动盘安装Windows系统
·CIO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掌控能力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下 )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上 )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征文
 相关文章
·虚拟企业集成模型的形式化方法
·动态企业建模DEM与ERP的比较
·传统企业建模原理及建模体系介绍
·企业建模分析方法
·企业建模概述
·下一代的ERP--动态企业建模(DEM)
 相关新闻
 相关热贴
·群萃软件为企业建模服务
·构建柔性的企业信息系统(EAI、多维统计、企业建模)
·讨论:企业建模、IT构架、IT规划、信息资源规划之间的关系
·和为企业建模
·您知道企业建模都包括什么吗?
·大家常去的有关企业建模的网站有哪些?
 相关商城商品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ERP
 
企业建模框架概述
发表时间:2006-4-29 吴士亮   来源:e-Works
关键字:企业建模 数据 功能 组织 集成 业务重组 
企业建模指使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如数据、功能、组织或过程等方面)对一个企业的体系结构进行描述,以产生一系列能代表该企业实际状况的企业模型。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对于进行企业问题诊断、企业重组、企业信息系统构建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现有企业建模领域的主要框架进行了阐述,并给予了评价。

    (5)ARIS
   
    ARIS是德国Scheer教授提出的一种面向过程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模型框架。ARIS结构是从过程链模型抽取、发展而来的。在ARIS概念中,“过程”是由起始事件和终止事件定义的。过程的对象可以是物质的转变过程,也可以是信息的转变过程。在ARIS结构(见图5)中,控制视图是ARIS区别于其它建模框架的重要特征,被用来记录和维护数据视图、组织视图和功能视图之间的关系,而组织、数据、功能视图的发展过程是相对独立的;面向系统的生命周期,ARIS定义了需求定义、设计说明和实施描述三个建模层次。为减少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冗余,ARIS还对过程链模型做了简化,更加关注信息的转变,舍弃与信息过程无关的因素,利用分阶段的或者程序化的模型来减少描述视图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真实的物质转变过程、物质转变过程中人的行为、所需的物料及设备,都以“环境条件”的形式出现在信息描述中,从而,从信息过程的角度看,生产过程不再是物料、人力和生产设备的使用,而是生产过程中数据的交换,这个信息过程的操作还涉及:过程计划、能力规划、生产进度控制等。另外,ARIS有一套标准的、可相互集成的软件工具集支持ARIS建模及仿真分析,并可与SAP R/3等ERP商业套件集成在一起,提供BPR、ERP系统实施、企业流程监控及持续改进等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从而,ARIS成为目前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建模框架。

    2 对现有企业建模框架的评价
   
    现有的企业模型框架通常采用多个视图、从生命周期的多个阶段、从通用到具体的多个抽象层次等多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建模。本文认为,视图、生命周期、通用性这三个维度反映了企业最主要的特征,多视图支持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个企业对象,支持不同建模人员的任务协同;通用性层次反映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便于重用现有的建模成果;生命周期维反映了模型的构造过程。不同的企业模型框架在对各维度的展开程度、建模方法学、建模工具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表现为各模型的表达能力、可操作性、模型的开放性及模型实际应用情况的差异。在文献[1]的基础上,本文给出对以上所讨论的各企业框架的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同时也应看到,传统的很多企业建模方法(如CIMOSA、PERA、GERA等),主要采用了功能分解的方法,其中,功能模型是企业建模的核心。这种基于功能的企业建模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缺乏丰富的语言描述能力,这是因为功能分解方法的基本组件只有一个,即功能单元。②功能分解方法所具有的严格的递阶关系很容易造成照搬企业的组织结构,导致在不同的组织之间造成信息交流障碍而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另外,大多数传统的企业建模框架(如CIMOSA、PERA、GRAI/GIM)及方法学用于对整个企业集成的建模,建模范围涵盖了工程设计、产品制造、信息管理、企业资源等各个领域,有些建模框架(如:PERA、GERA等)涵盖了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使得企业建模的工作量大、复杂性极高;而且建模视图的多样化与视图覆盖的全面性(如:Zachman框架)也造成了难以在各视图之间保持模型的一致性,影响了模型的可操作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面向集成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基于过程建模的框架与方法(如ARIS、DEM)等,通过业务过程建模与执行实现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集成。面向过程建模的视角突破了企业组织单元及企业边界的限制,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系统的本质,并满足企业业务重组及业务过程持续改进的需要;另外,面向过程的建模框架与方法使在过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工作流管理系统成为可能,通过分离传统ERP系统中业务流程逻辑与功能逻辑以支持流程的显性化建模与持续改进,面向对象技术、组件技术等可增强ERP构造块的封装性与可重用性,以及软件复用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深入,所有这些为进一步研究面向行业版ERP集成信息系统的企业建模奠定了基础。
   
    3 结束语
   
    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对于进行企业问题诊断、企业重组、企业信息系统构建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现有企业建模领域的主要框架进行了阐述,并给予了评价。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敬请各位专家及同行给予批评指导。
   
    参考文献:
   
    1. 祁连,顾新建,张涛,等.企业建模框架的比较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9: 16~21
    2. John Zachman.Concepts of The Framework For Enterprise Architecture[EB/OL].http://members.ozemail.com.au,2004-03-26
    3. 范玉顺,王刚,高展.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学导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 Theodore J.Williams.The Purdue Enterprise Reference Architecture and Methodology (PERA) [EB/OL].http://www.ecn.purdue.edu,2004-10-7
    5. 奥古斯特-威廉希尔.集成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ARIS)——经营过程建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 GERAM: Generalised Enterprise Reference Architecture and Methodology (version 1.6.3) [EB/OL].http://www.cit.gu.edu.au/~bernus/taskforce/geram/versions/geram1-6-3/GERAMv1.6.3.pdf,2004-10-9.

本文系e-works专稿,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页>>  
3页,当前第3
责任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