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各个部门的需求是琐碎而多样的,如何保证ERP系统能够与业务紧密的贴合在一起,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选型之初,我就将各个部门的经理召集起来,先给他们普及什么是ERP,然后让他们列出自己部门需要的功能,一起参与选型。”
考虑到1999年,ERP概念在中国还不算普及,臧宏鸣这样的选型策略无疑是明智的。“需要系统具有什么功能,业务部门的需求描述放在了选型之初,这减少了后面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所有部门都参与的好处是,ERP系统能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什么、不能实现什么,这些问题在事前就讲清楚,避免了“上系统前热情高涨,期望值过高,最后导致与系统的实现功能落差过大的问题”。
面对各家ERP产品的缺点,臧宏鸣的取舍标准有三点: (1)系统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2)是否易于开发新的模块; (3)能否找到合适的第三方软件来弥补缺点。事实上,最后中标的IFS系统正是因为其在很短的时间内为上海百事可乐开发了合适的软件,而这是其他几家产品没有做到的。
沟通,CIO的必修课
选型前的ERP普及会,是臧宏鸣与业务部门的第一次沟通,他的沟通工作从此开始永无止境地持续下来。“实施项目中,还需要不断地与各个部门沟通协调,充分了解他们的业务需求,并争取将他们的需求都尽可能实现。”
通常来讲,实施ERP的重要矛盾之一就在于,业务部门的需求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由此造成IT系统也要不断调整,结果系统总是赶不上需求的变化。在快速消费品行业,这一矛盾尤其突出。臧宏鸣的解决之道是这样的,业务部门的需求要在项目实施前就尽可能地罗列出来,而项目一旦开始实施,就不能再轻易改动和添加。这就给业务部门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他们会仔细考虑自身的业务,并提出尽可能详细的需求。
上海百事ERP项目的需求分析报告非常细致,在哪一个业务流程中系统应该做到什么程度都有详细的记载,这些记录在合同中的需求避免了供应方和实施方有可能产生的纠纷。在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个环节的实用性,上海百事可乐用了9个月的时间作测试,最后上线用了1年的时间,仅仅是新旧系统并行,就用了半年时间。这些时间数字的背后,是大量的沟通、磨合和调整的工作。
“尽管时间长,但是快速消费品产品有淡、旺季之分,而淡季正是我们做测试的好时机。”就可乐产品而言,每年的春节~5月份、10月份~12月份是淡季。因此,当初上系统时,也是集中在这些时段内进行测试等后台的较繁琐工作。
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同样也是臧宏鸣熟悉业务、及时与业务部门沟通的结果。“销售环节如此琐碎而具体,如果没有深入了解销售部门的运行情况,做出来的系统肯定会漏洞百出,没有实用价值。”
臧宏鸣举例道,有一个经销商在退还旧瓶时,缺了很多。经销商不认账,让百事可乐拿出证据来才行,于是上海百事可乐就给他打印了详细的归还旧瓶的清单,让对方心服口服。“有了这套系统的支持,经销商更信任百事可乐,而一线的业务部门也有了凭据,实现了买卖双方的双赢。”
经过6年多的运行,上海百事可乐的ERP系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百事中国各个分公司中,也是名列前茅。“使用效果好,成本低,这也是我感到自豪的地方。”臧宏鸣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