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在国内已有多年的应用,目前已有比较普遍的认识,即ERP首先是一种管理思想,是以企业为主体,整合企业内部以及外部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科学的运作管理;其次是利用IT技术,提供一个软件载体,作为辅助企业管理思想,创造企业效益的工具。ERP是在MRPII和JIT基础上提出的管理概念,能适应多种类型制造业的企业管理运作方式及生产模式。全球性竞争和经济发展正向制造业提出越来越多的挑战,制造行业面临的局面将是:
1). 交易往来分散而多样;
2). 交易金额庞大而多币种;
3). 交易要求多变而苛刻;
4). 交易客户、供应商遍布全球。
由此制造企业也将面临上下游企业以及内部管理的各方面高要求:面对客户提交低价格高质量的产品;容忍供应商的延长交货期以及更短的账期;内部的灵活管理。
制造行业极具复杂性,依据不同的出发点可以产生多种分类方式,通常有以下方式的分类:
按工艺特点划分:
1). 流程式生产–主要为连续加工过程;
2). 离散式生产–主要为零部件加工装配,工序环节较为清晰。
按生产特性划分:
1). 单件生产(车间任务)–产品生命周期短,交期短,属于间歇式生产。
2).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品种多,重复性生产情况较少。
3). 重复性生产--品种少,重复性生产频繁,产品标准化。
本文主要讨论针对制造业中比较特殊的PCB行业针对ERP应用提出的挑战进行一些探讨。
PCB为印刷电路板的简称,是电子制造业加工链中处于上游的一环,主要加工方式为针对基板进行多次加工,形成最后PCB板。
从工艺范围来看,PCB主要是在已有基板的前提下,经过裁板、转孔、1次铜、压膜、曝光、显影、蚀刻等作业工序,在基板上形成电路,产生PCB板。根据工艺要求,还有多次压合形成多层PCB板的工艺。当然,作为PCB制造的一环,也有很多企业在从事着基板制造的加工工作,主要是将原布在化学溶剂中反应,并经过多次热压形成基板最后进行裁切的工序。基板加工在某些方面也与PCB加工具有相似的特性。
从加工技术以及应用领域看,PCB最早是单面板,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工艺也不断提高,随后出现了双面板、多层板(层数不断增加)以及软板(可以一定程度的扭曲变形而不影响使用,在手机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精细电器中常有应用。)
下面讨论一下PCB行业的一些具体特性以及对制造软件提出的相应要求:
1、 流程性加工
PCB加工,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流程性加工。并且不同于机械组装加工模式,它主要是由一种原料投入为主,其后的辅料投入、加工工艺都围绕该主要原料进行处理。并且由于多层板技术的出现,PCB行业中的回流生产(即重复进行某一个或某一段加工工序,不断的循环)情况也越来越多见。由此对ERP软件中制造部分的设计提出了新课题:
A、 主要原料模式
不同于以机械加工行业为基础的传统ERP软件,PCB中对于原料、物料是有明确的区分,不仅在于使用者习惯问题,还需要顾及到通过软件设计,根据同一主要原料可以产生多层父子工单的关联。而作为辅组性物料的投入则不需要考虑多层父子工单关系。
B、 制程区段模式
大多数ERP软件对于制造部分的工艺流程(Routing)的考虑,是线性设计,即针对单一产品加工路线也呈单一化,由于计算机设计要求的数据唯一性,相同的作业工序在同一个工艺流程中通常也被限定为只能定义一次。因此遇到像PCB中回流生产的情况,通常的变通方式就是在语义上进行重复定义,即一次压合、二次压合等。但是这样处理会产生一个弊病,即实际上多次压合,都是在一个车间、由同一批人员、设备利用近似的资源进行加工,而在软件中通过名称定义区别开后,计算机会将多次重复加工看成是毫无关联的作业,这样不利于产能分配、耗损统计等后续实际统计以及计划。而使用制程区段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即在传统的工艺流程(Routing)和作业工序(Operation)中再加上一个层次,制程区段(Segment)。一个成品的加工可以有多个区段组成,每个区段内的工序不可重复,但是多个区段内的工序可互相重叠。这样首先是真实再现了PCB制造的现实状况,其次是在生产前的产能规划、生产后的损耗统计、成本分摊等环节又可以做到将单独的工序剥离出来进行单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