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如何释放C盘空间 27招具体优化技巧
·系统安装妙法:无光驱、无启动盘安装Windows系统
·CIO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掌控能力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下 )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上 )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征文
 相关文章
·中国的软件外包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超越技术的思考
·东软国际化突围背后的无奈
·从神童到东软少帅
·2002中国IT财富年会-东软干的是不是体力活?
 相关新闻
·
2007年软件外包将是投资热点
·
中望龙腾总经理做客南海东软信息学院
·
英特尔3.2亿元投资东软 风投青睐软件外包企业
·
SAP与东软战略合作再获实质性进展
·
网络安全市场整体走势平稳 东软业绩突出
·
东软:“珠穆朗玛”计划登陆青岛
 相关热贴
·有对东软慧鼎HR感兴趣的朋友吗?
·国产数据库东软OpenBASE扫描
·SAP结盟东软与ORACLE再战中小企业服务模式
·新闻评论:东软金算盘发布管理软件平台VP.ERP
 相关商城商品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ERP
 
东软的合资哲学
发表时间:2006-10-13    来源:《环球企业家》
关键字:东软 合资 创新 结盟 
东软的国际化不仅是把产品卖到国外的过程,而更类似于寻找战略盟友的过程。这种结盟,还可以帮助东软进入原本不具备竞争能力的领域。

    开放式创新
   
    现在,刘积仁在公司内部的干部会议上,总会反复强调要抓住目前的趋势把东软推向国际市场:“从经营的角度你首先要知道风向,逆流而动总是很困难的。站在这个潮流上,适应这个潮流,就会节省你很多的力量。”
   
    而从起步开始,东软就从未割断过与国际业务之间的脐带联系。
   
    1991年,刘积仁从美国博士毕业后归国,他的博士论文: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环境,后来被日本阿尔派公司看中,以30万美元购买其研究成果。
   
    有了第一笔资金,刘积仁为自己的团队建造了一个他梦想的实验室:充足的研究经费,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拥有自己的图书馆,绿荫滴翠的园子里,有湖水、天鹅和鹿,一个没有弥漫商业色彩的实验室环境。这就是走进中国第一个软件园后,你可以领略到的风光。
   
    凭着之前的合作基础,1991年东软成立之初就与阿尔派公司合作,日本市场成为东软国际外包市场的重要突破。随后,东软分别与东芝、NEC等日本公司陆续展开了合作。 
   
    不过,刘积仁至今记得第一次交付产品的情形。刘积仁当时拿着自己甚为得意的产品去日本公司验收,“当时那个日本人在检测时,发现一个错误就写到一张纸上,最后用了一大卷传真纸,我们至少犯了上百个错误。”而东软正是在这样的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张秀邦现任东软集团副总裁、商用软件事业部总经理,在加盟东软之前,后者与东芝的合资公司已经成立,主要从事识别扫描和面向日本市场的开发两块业务。张秀邦进入东软不久就感觉到明显的差距。最明显的是产品稳定性很差,东软有技术实力,也有合作的热情,但是要转化为实用产品还有一定差距。张秀邦立即着手开始改善部门的状况,他还记得当时主要是两项工作:整理项目管理的平台以及语言上培训。
   
    1998年,张秀邦邀请合作方的人来东软进行业务交流,仅一年时间就有上百人来到东软。通过这种方式,张秀邦让同事了解如何跟日本公司的沟通。张秀邦开始提倡直接用日语进行交流,当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不懂日语的同事都向张秀邦提出抗议。
   
    当时很多日本公司都来到中国寻求项目合作,通常会在上海、大连、北京、西安和沈阳等城市做一圈考察,但是大多数项目都失败了。张秀邦觉得能够留住日本客户的惟一方式,就是让客户觉得东软了解日本文化,能用日语直接沟通,不能觉得跟日本公司之间有太大距离感。
   
    缺乏沟通曾经让东软在合作中遇到了很多挫折。早期有一次,客户专程到东软讲解了项目的要求,但东软的开发人员并没有详细沟通具体的细节,开发人员按照自己的理解埋头编写,在遇到困难时疏于沟通,直到临近合同期限的时候,才发现做出的产品与对方的要求有差距。这是张秀邦觉得最尴尬的事情。
   
    针对开发人员缺乏沟通的技巧和经验,张秀邦推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文化对接。张甚至专门设置了一个叫做日语能力提高推进责任者的职位。通过这些管理改进,张负责的业务逐渐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能达到80%以上增长。现在,张秀邦所在的团队开始推动日本发包方改善管理,让管理流程更标准化。
   
    “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问题,最重要的是当把技术变成商业结果时,商业模式如何跟技术更好地结合。”刘积仁说。
   
    “结盟运动”
   
    东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时,东软曾发起轰动一时的大规模“数字圈地”运动,在电信、社保等8大行业业绩不凡。同期国内业务上升到70%的规模,而国际业务比重下跌至7%。接下来的几年里,东软股份营业额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利润率和利润却都在持续下滑。2003年的第一个季度,东软不情愿地经历了上市以来的第一次亏损,不过上市10年以来,东软的全年业绩一直保持赢利状态。
   
    国内业务之所以盈利能力差,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国内市场的不成熟,相比之下,国际市场成熟度更高,体现在用户需求明确,流程规范等。东软打算用国际市场的成功推动国内市场的进步,尽管国内业务坎坷,但仍是其发展的长线,国内国际要齐头并进。现在,东软似乎找到了走出暂时困境的捷径。东软的软件外包近两年的业绩增长迅速,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3310万美元和6270多万美元。
   
    在国内软件市场上经历多年起伏后,东软股份终于将软件外包作为公司最核心的业务。“我们会选择与大公司联合,形成联盟来拓展市场,在这方面我们有了很好的开始,而且势头不错。”刘积仁说。
   
    在与日本客户的合作渐入佳境的时候,东软开始与Sun、Oracle、Intel、诺基亚、飞利浦等欧美巨头合作。
   
    刘积仁告诉《环球企业家》,目前已经有20多家跨国公司与东软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东软已经成为后者进入中国的桥梁。“一个跨国公司想到中国来实施战略的时候,他们会发现,与东软合作才能带来更多资源、更优的投资效率和一个更有竞争能力的生态系统。”而这恰恰是东软体现出的价值。
   
    “东软和东芝开始合作后,东芝把这种关系描述成为一个切也切不断的关系,东软已成为东芝的一部分。”张秀邦说。
   
    这就是东软的合资哲学:东软的国际化不仅是把产品卖到国外的过程,而更类似于寻找战略盟友的过程。这种结盟,还可以帮助东软进入原本不具备竞争能力的领域。今年5月22日,SAP成为东软的战略投资者,6月29日东软与SAP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启动了一项被命名为“珠穆朗玛”的战略计划,标志着东软正式吹响了全面进军管理软件市场的号角。“SAP给我们带来的除了它的先进技术之外,还有在国际上所有优秀企业的成功实践,这对我们来讲太重要了。”刘积仁说。
   
    类似例子还有东软与日本阿尔派公司的合作。一开始,东软只是为阿尔派做软件外包,这些软件应用于国际上许多汽车公司导航系统中。当跨国汽车巨头来到中国生产后,东软则成为“一个最优秀的在中国提供导航系统开发的队伍”。
   

 
2页,当前第2
责任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