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热点 |
|
|
 |
相关文章 |
|
|
 |
相关新闻 |
|
|
 |
相关热贴 |
|
|
 |
相关商城商品 |
|
|
|
|
|
|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ERP |
|
| 浪潮“削藩”真相 | 发表时间:2007-4-3 倪洪章 李云杰 来源:计算机世界报 | 关键字:ERP 浪潮 软件 市场 | | 有迹象显示,浪潮信息和浪潮软件的资产正在向浪潮集团和浪潮国际转移。 |
| | “一个浪潮”持久战 浪潮内部人士都认为,浪潮的这次看似“突然”的调整,实际上是浪潮两年前大变革的“后续行为”,两者为同一整体计划中的两个实施步骤,即使此次调整落实完毕,仍未完全达到浪潮集团此前的最终目的。因此,内部人士透露,此次调整完成之后,浪潮集团还会择机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孙丕恕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将服务器和ERP这两大产业的营销职能集中到集团,就是为了浪潮的“大一统”。由于浪潮北京公司的存储产品与服务器的产品特性相近,是浪潮集团近年来新的收入增长点,因此,也将存储划为服务器产品大类,收回集团进行统一发展。 “以后,浪潮北京公司和浪潮通软公司主要是产品职能,包括产品规划、产品实现、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孙丕恕说,“选择服务器和ERP作为主导产业,进行优先发展,是因为浪潮集团的其他业务行业特性比较强,很难像它们那样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孙丕恕口中的浪潮集团的“大一统”运动始于两三年前。 早在2004年,时任浪潮集团总裁的孙丕恕进行了一次全国巡游,足迹踏遍浪潮集团旗下子公司的各主要办事处。据内部人士透露,孙丕恕每到一处便逐一找人单独谈话,为以后的人事和组织架构变局做精心准备。 在2005年财年开始之际,浪潮便宣布了它的重大调整计划:浪潮集团进行一体化经营,市场平台共用。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取消原先分公司建制,在全国市场建立大区、区和分区3级市场体系,全国共分8个大区,集团将按照产品、行业和区域三维协同的体系架构来重新梳理。 这项调整轰动业界,吸引媒体的众多关注:因为浪潮集团三大子公司:浪潮北京、浪潮软件、浪潮通软在这次调整中失去了市场前端的权力,三大子公司处于各区域的办事处整编为一处,设立大区经理进行统一管辖,八大区负责人将向集团层面的市场委员会直接汇报工作。三大子公司领头人王恩东、王柏华、王兴山(业界称之为浪潮“三王”)也失去市场销售的直接控制权。有媒体形容这次变革为浪潮“三王”均被削权,坐阵大后方的“铁腕”总裁孙丕恕正式走向前台。 孙丕恕的系列改革选择从最为艰难也最为核心的地方开始,但当年的调整只是“一个浪潮运动”的第一步,而且,只将市场销售统一整编还远远未达到业务集团化经营的最终目的。 在上次大调整中,浪潮“三王”职权后移,浪潮北京、浪潮通软虽然并未取消法人地位,但是已经变成产品中心,失去了独立市场销售的权力。虽然如此,浪潮“三王”仍然保留着独立的市场营销权力,包括产品规划、市场推进、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职能,一体化削藩并不彻底。 事实上,孙丕恕的“一个浪潮运动”最早甚至可以回溯至2001年孙丕恕初任浪潮集团掌门人时,他带领浪潮北京公司、浪潮软件公司两大总经理王恩东和王柏华在北京举行盛大发布会,宣称浪潮实施一体化战略,重点扶持服务器等优势产业发展,并向整体方案供应商进行转变。 当时,孙丕恕就已经发现,浪潮集团内部存在资源分散、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集团优势难以发挥。此时的浪潮通软由于历史原因相对独立于浪潮集团。而后,浪潮集团秘密收购浪潮通软员工股份,一举成为绝对控股股东,王兴山接替原浪潮通软的当家人王虎成为浪潮通软新任总经理,浪潮通软重回浪潮集团,这成为浪潮集团“一个浪潮运动”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次行动。孙丕恕的铁腕、速决也得以展现。可以说,当年之举也为浪潮集团2007年重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 接近孙丕恕的人士透露说:“铁腕孙丕恕这几年的运作轨迹非常明确,即一步步将分散在各子公司体系内的资源进行重新梳理整合,最终统一到集团层面。因此他的每次变革都是以此为出发点,一步步进行,只不过前后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随着每次变革的实施,离孙丕恕当时设定的目标也就越逼近。”这位人士进一步推测说,“因此也就不难理解2007年初的这次变革,也不难推断这之后,浪潮集团还会有更大的变化,而且将不仅仅停留在业务层面,资本层面将是一个更大的关注点。” 资本谜局 有熟悉浪潮的人士分析,在浪潮集团的大变革中,业务调整是明线,而暗含着的另一条运作思路却集结在资本层面。 早在2001年,孙丕恕就表露出浪潮的最终目标就是把员工的股权集中在一个可以变现的上市公司上,浪潮将恢复“全资的公司、全资的事业部”的法人治理状态,子公司将不再有员工持股。 迄今,浪潮集团已经拥有3个上市公司,分别为浪潮信息、浪潮软件、浪潮国际,均为集团直接或间接控股。其中浪潮集团经过改制,员工与高层持股占到25%,浪潮国际也已经实现集团高层期权。记者从公开信息上还获知,上市之后浪潮国际还经过一次5200万股的定向配发。另外,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浪潮集团的员工持股中,分为两部分,一是在浪潮国际,另外一部分则是在浪潮集团层面。浪潮集团高管以及控股公司的某些高管在浪潮国际都将拥有期权。 从3个上市公司的公告上来看,浪潮集团的资本运作一直没有停止。有迹象显示,浪潮信息和浪潮软件的资产正在向浪潮集团和浪潮国际转移。 浪潮国际为浪潮集团2004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一度被看做承担浪潮集团资本运作的重任。该公司财报显示,浪潮国际为投资控股公司,主营业务为分销电脑元器件,为浪潮集团进行电脑元器件采购。2005年其员工数只有22人,但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公司营业收入已由2001年的1.3亿港元迅速发展到2006年的8.7亿港元,税后利润保持同步增幅。 其间浪潮国际获得微软注资逾千万美元,已到位,并且通过收购间接拥有浪潮集团优质资产浪潮商用、浪潮电子政务和浪潮通软股份。由此,公司业务也迅速扩大到制造及分销电脑产品,以及开发销售电脑软件和周边设备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浪潮集团所有主营业务领域,人员规模也由22人扩大到273人。 与此相反,浪潮信息和浪潮软件却呈现出相反轨迹。 2006年,浪潮信息将持有的浪潮齐鲁软件产业有限公司65.39%的股权转让给济南浪潮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转让价格为19254万元。资料显示,浪潮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浪潮集团持有该公司95%的股权。2005年浪潮信息将持有的山东浪潮电子设备有限公司56.75%的股权转让给山东浪潮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后者为浪潮集团控股子公司。 另一国内上市公司浪潮软件公布的信息显示,浪潮软件在2005年持续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其中包含日后被浪潮国际收购的浪潮电子政务。2005年浪潮软件出售山东浪潮商用系统有限公司全部60%的股权,转让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16%的股权。2006年又将其余30%的股权转让给集团控股公司山东浪潮通信系统有限公司,2006年浪潮软件还将浪潮乐金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全部51%的股权转让给浪潮集团子公司山东浪潮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据公告披露,浪潮此举有利于上市公司集中力量发展主营业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