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热点 |
|
|
 |
相关文章 |
|
|
 |
相关新闻 |
|
|
 |
相关热贴 |
|
|
 |
相关商城商品 |
|
|
|
|
|
|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ERP |
|
| 浪潮“削藩”真相 | 发表时间:2007-4-3 倪洪章 李云杰 来源:计算机世界报 | 关键字:ERP 浪潮 软件 市场 | | 有迹象显示,浪潮信息和浪潮软件的资产正在向浪潮集团和浪潮国际转移。 |
| | 通过这3个上市公司,浪潮集团的优势资产大部分已被注入。但目前来看,这3个公司却未能将员工持股价值最大化,“不能变现、不能流通就不能实现完全的员工激励。”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说,“最终目的,我觉得浪潮集团应该整体上市,变成一个上市公司。” 在记者问及孙丕恕浪潮集团下一步的资本运作目标时,他称:“上市公司的规划,我们还没有完全想好”。但他承认,目前浪潮从资本市场上的收益也不大,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未来收入方面会有一个好的体现。“我们也在看TCL和东软他们是怎么做的,一体化整体上市,我们就是看什么时机,怎么搞。如何上市,我们现在还没有想好。”孙丕恕说。 评论:浪潮:下一个联想? 细数国内老牌IT企业,如长城、浪潮,“四(四通)方(方正)联(联想)”,可以说,如今命运各有不同:长城以制造为重,自有品牌的影响力已大为弱化;四通早已远离IT;因多元化,方正已不再是纯正的IT品牌;浪潮还坚守IT主业,但当家产品早已由早期的电脑演变为现在的服务器、ERP等软硬件产品和方案。其中,只有联想成为一个国际化的IT品牌。 作为有30年以上历史的国有IT企业,浪潮集团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过起伏跌宕,如今发展成为国内知名IT企业。浪潮服务器成为国内服务器市场第一大品牌;ERP品牌也排在市场前列。 然而,和所有国内IT企业一样,浪潮的主打产品也正在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来自国外品牌的竞争和冲击。浪潮何以应对?这正是孙丕恕冥思苦想的事情。 很多跨国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实力大肆圈地攻城,并把阵线拉到原来联想、浪潮等本土企业更具优势的区域地方市场,更是让孙丕恕感到危机四伏。这次调整,浪潮强化市场和区域的力量就是为了适应这样的竞争。在3月31日浪潮2007财年工作会议上,孙丕恕再次强调一体化调整的三大意义:一是集中资源,促使主导产品上规模;二是提高集团整体盈利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 在两年前的那次调整中,一位浪潮高层曾说过:“如果达到好的效果,那么未来国内IT企业的前两家,一家会是联想,一家会是浪潮。”那么经过前后两次的一体化调整后,浪潮的未来会如何? 从体制上来说,联想很早就通过在香港上市,完善了激励机制,为以后的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浪潮集团还没有实现集团的整体上市,员工的激励还没有到位,如何实现机制上的完善和到位,现在浪潮在朝着这个方向走。这次调整也是在朝着“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员工激励到位的方向努力。所以,尽管调整也牵涉到不少人事变动,但在内部却因为“共同利益”而没有掀起多少波动。 从业务和经营规模看,现在年收入有150亿元的浪潮已经成为国内IT领先企业之一,但与现在已经国际化的国内同行联想相比,差距明显;而与国外巨头相比,差距更远。孙丕恕对此认识清楚,在此前和笔者的多次交流中,他多次表现出紧迫感并着手改变。对内部,他消除藩篱,推动一体化变革,致力于打造利益共同体;对外,他采用“傍大款”的方式,与有资本联姻关系的微软紧密捆绑,打造外部利益共同体,借助外力帮助自己做大做强。 事实上,联想走向国际化后,与对手明显拉开差距,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另一家“脱颖而出”真正的IT领军企业。那么,浪潮这家IT老国企在孙丕恕的带领下,能成为继联想之后的另一家国内IT领军企业吗?在华为、联想等领先企业走出去后,我们明显感觉到“第二梯队”还没有跟上。那么浪潮通过一系列变革和努力后,能否担当起联想之后的“第二梯队”?这一切还要靠行动和能力来做答。(李云杰) 独家披露:孙丕恕亲述“收权”内幕 在浪潮集团上上下下都在为3月31日要召开的新财年誓师动员大会忙碌不已时,3月29日,浪潮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丕恕在正式“抛出”大调整策略的前一天,第一时间向本报独家披露了浪潮“收权”内幕。 记者:浪潮大调整的目的是什么?为何调整只涉及到了服务器、ERP,却不涉及其他产品线? 孙丕恕:主要目的是把两个主导产品服务器和ERP的规模进一步做大。其他产品主要是垂直行业应用,很难像服务器和ERP那样,可以面向所有的行业进行推广。两个主导的产品(包括存储产品与服务器相近,放在一起)是以集团为主进行运营;而对于垂直行业应用,仍以行业单位为主来进行运营。 记者:这次调整最根本的变化是什么?是否出于对产业形势的考虑? 孙丕恕:把市场营销和销售集中在一起放在集团的层面,加强了市场方面的力量;每位负责人的管辖范围在缩小,但责任却更加清晰到位,这是变化的一个核心。 我们已经感到市场竞争在加剧,尤其在面对国外公司的竞争时,单靠某个部门来竞争势单力薄, 必须依靠集团把资源整合在一起,增强力量,推进主导产品做大做强。 记者:这次调整是否为浪潮几年来调整的延续?调整完后,浪潮集团在产业布局以及组织架构上会形成什么样的格局? 孙丕恕:从2001年起,我们就在推动浪潮“一体化”,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当时到底什么阶段走到一体化,没有明确。总体来说,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过程。而这次调整,主要还是更加一体化,营销职能集中到集团,浪潮北京公司和浪潮通软公司是后端的产业单位,主要做产品规划、产品实现。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体化的专业分工。 记者:是否还会有后续的调整进行?将在什么时候进行? 孙丕恕:后续的调整主要会是流程的优化:公司怎么进一步集中资源,包括投入,扩大主导产业的竞争能力;怎么样推出行业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在优化巩固流程后,我们会稳定运营一段时间,基本上不会再有大的调整。 记者:去年底,你跟我谈到浪潮今年会收缩一些业务,是哪些业务? 孙丕恕:有一些收缩的业务,如代理思科、华为等产品的部门,他们以后主要将是面向方案进行推广,而不再专门去做分销代理和推动。今后一切业务会围绕着我们的主导产品。 记者:以前服务器和ERP的运营主要集中在产业公司,现在回收到集团,这对集团领导的业务能力是否是挑战?本次调整是否会涉及到人员的调整? 孙丕恕:确实存在挑战,所以我们要求领导干部都要关注业务,这也是他们的一个转变和学习的过程。集团整体的管理能力是一直存在的,我们希望通过人员的调整来实现这一目的,但是高层领导干部没有变化,还是王恩东负责浪潮北京公司,王兴山负责浪潮通软,袁谊生负责市场委员会。 记者:架构调整,是否会影响到集团下面的3家上市公司的业务调整?目前国家在大力支持国有企业的整体上市,东软等都已经形成整体上市,未来浪潮是否会整合这3家公司,实现整体上市? 孙丕恕:不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业务调整,调整主要实现的是在业务上的联动,业绩还是在各自的上市公司里。一体化后,去整体上市,实际上我们没有本质上的阻力。就是看什么时机,怎么做?是整体上市,还是整合上市?我们现在还没有想好。我们在研究TCL和东软,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李云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