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掘得物流信息化这桶金 有专家认为,缺少信息化的物流可能成为“盲流”,信息化是物流企业市场制胜的法宝。近年来,我国从政府到企业对物流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目前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以专线为主,不便于信息网络间的连接;缺少实用可靠的成熟物流软件,使企业在建设物流信息系统时不敢投入,自主开发又存在起点低、周期长的问题;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缺乏,也使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举步维艰。因此,要升华物流事业,提高物流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还需要强化以下工作:
第一,信息化建设的起点应较高。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引入供应链管理,由上下游的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信息共享、目标一致、共同协调、风险与利益共担,将信息管理的范围扩大到供应商和客户,并将信息化的实施与先进的管理理念、流程的优化、客户的服务结合起来考虑。从而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效益与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物流企业应该着眼长期,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优化管理。比如: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 EDI)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运用JIT、CPFR、VMI、S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通过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交易等手段,借助电子商务来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国内物流信息的IT商有很多,近两年都不约而同在走平台化的模式,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平台。要促进这方面的发展,可以通过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政府有关部门将其对外服务的这块信息化形成一个公共的平台,因为物流里面会涉及到的政府服务有公关、税务、银行结算、商检,还有一些像视频监管、医药监管等很多政府的监管。如果这些监管能够形成一个公共平台,那就对企业开发公共运营平台带来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自发地进行联合,大家协商形成一个行业标准,从而形成一个企业间的平台。
第四,统一物流标准。中国逐渐在与世界接轨,要按照国际商务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化的模式,就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但我国在统一标准方面还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在产品编码方面,既要国内统一,又要遵循国外的标准,真正做到世界范围内一品一码,不是很简单的事,不仅技术上有较大的难度,实际操作中也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共同努力。
第五,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的物流业务之中。首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物流信息平台,互联网的发展和规范管理,特别是安全软件和技术设备的发展,能够为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将优化的物流运作流程融入软件,从而形成比较成熟的标准化、模块化的物流与供应链软件产品,为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再次,通过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采用应用服务(ASP)模式降低成本创造条件。
第六,物流软件提供商应考虑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有目的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一些国外的信息系统设计思想是基于国外的物流企业业务强度高、人工成本高、管理比较到位这三个条件。而在国内,由于我们的人工成本低、业务强度低、管理不够完善等特点,总体而言,中国的广大物流企业可能更需要的是一些“短、平、快”的产品,同时,一些现代的管理理念应该在系统中有所体现并得到执行。
总之,信息化可以促进生产的工业化和自动化,也能促进物流产业的加速和进一步升级。许多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用信息化解决企业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公用,对提高企业的物流作业水平和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