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论的风险规避
面对如此高的SCM系统实施风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着风险规避的方法。其中,广为使用的是实施方法论。
人们确信一个事实,就是相信通过人类的智慧来建立一个科学的方法体系来化解风险。
在我看来,人们解决SCM系统实施风险的方法只有两类,咋看起来差不多,其实也很不相同:
方法一,分步实施。人们确信将一个大问题拆分成几个小问题,问题便能得到解答。但是事实是,企业上到一两个模块后,便不再追加模块。为什么呢?因为局部的优化对整体的优化往往是有害的。
当你强化了计划模块后,你会发现计划的制定必须依赖执行模块,否则计划是失效的,于是人们开始将注意力又倾斜于执行模块,但是此时的人们已经被计划模块的实施耗尽了力气,于是SCM系统就此宣布失败。
不能基于整体的进步,就不能进步,当今管理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管理,没有系统解就没有解。
方法二,基于系统的观念来建立系统。我们首先建立一个小型的供应链闭环管理,将五个部分的框架建立起来,形成系统的骨架,然后不断强化他的效益和影响,并不断扩大系统的边际,而最终建立起系统来。
这种方法是一种合理的方法,但是它有一个巨大的瓶颈,那就是软件的柔性。目前看来,业界还没有这样的供应链能够随着企业的管理而灵活的收缩和扩大。
在我看来,如果没有本质性的变革,SCM系统实施的怪圈是无法避免的。而这种变革只可能产生在工具的变革上。如同政治经济学所讲的一样,促进时代变革的不是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工具,生产关系只能提出需求,但是不能完成本身的变革。方法如同秀才,没有工具的支撑,一切都将变得虚幻。
平台是SCM成功的关键
笔者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平台软件,我最大的理解就是平台化的软件是管理软件这些年最大的出路。基于这个认识,给大家的建议很简单:SCM系统必须要平台化。在过去的文章里我一再阐释类似观点,今天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说说。
对于应用软件来说一直有一个天生的敌人,叫做变化。管理软件反映的是管理,管理本身是一种意识领域的事情,所以软件很容易被既定的认识所固化,从而使得软件僵化,无法灵活应对事实的变化。
但是维护旧有的体系是人天生的惯性,这一点改变不了,所以要解决软件问题,首先不能从人性上来改变,不要期望有一种方法或者思想能够解决你昨天、今天和未来的管理难题。从主观到主观的策略注定落空。
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助一种工具,工具是应对变化的根本依靠。而工具必定不是一种成型的管理软件,因为任何管理软件都是某种特定的管理思想的呈现。所以,这种工具一定是一种更加靠近底层的工具,当然也不会是操作系统、数据库,目前来看这种工具是业务基础平台。
另外,整合的问题,或者说是集成的问题是软件业后天的一个问题。是人为的技术带来了集成的需求。所以,集成本身是一种病态的表现。比如人,如果不是因为肢体残缺,就一定不会重新嫁接一些其它器官,而残缺就是一种病态。
所以,现在搞信息化要首先考虑一个统一的平台,这是防止孤岛问题的根本,所谓预防大于治疗是一个道理。目前看来,对于企业来讲业务基础平台也是预防集成问题的最好方法。
我想如果在信息化之初,能够选择一个合理的业务基础平台,然后选择合理的实施策略,那么不论是SCM系统还是ERP系统,成功都会有根本的保证。
毕竟信息化之路是艰苦的而长期的,没有工具来保驾护航,那就太危险了。我希望自己的认识能够对大家有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