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确定作业实施过程中消耗的资源。作业成本系统的目的就是要揭示我们在前面所划分的各项作业的成本。但是,要想发掘每一作业的真正成本,我们首先必须确定每一作业所消耗的资源。伴随着作业的实施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资源被消耗。基本上所有企业的大部分资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劳动力、物料、设施、工具、固定资产和资金等。
4.选择成本动因,归集资源费用到同质成本库,并计算成本动因费率。选择成本动因,就是根据追踪的资源,选择分配各作业成本中心的标准,例如,产品搬运作业的作业衡量标准可以是搬运的产品数量。成本动因和消耗资源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现有的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越小。同质成本库是一个可用一项成本动因解释成本变动的若干项作业的集合,例如,产品搬运是一项作业,则所有与产品搬运相关的劳动力、工具等资源消耗的费用都归属到“产品搬运”这一作业成本库中。在通过成本动因把资源归集到同质成本库之后,计算该成本库的成本动因费率:
某成本库成本动因费率=某成本库制造费用额/成本动因消耗量
5.分配作业库中的费用到产品,计算产品成本。这是根据计算出的各成本库分配率和产品消耗的成本动因数量,把成本库中的制造费用分配到各产品线上,即:
某产品成本动因成本=某成本库成本动因费率×成本动因数量
作业成本计算的目标是要计算出供应链流程最终产品的成本。直接成本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作业成本库处理。将产品分摊的成本动因成本,加上产品直接成本,即可得到最终产品成本。
通过以上对供应链作业成本核算步骤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差异。首先,成本核算对象不同。传统成本法核算对象主要是产品实体或供应链过程和功能,而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最基本的核算对象。正是由于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各项作业耗费的成本信息,因此能使管理人员开展作业管理并改善作业链成为可能。其次,成本分配基础不同。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成本动因)发生了质变,它不再采用单一的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并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为一体,尤其强调非财务变量(如订货次数、运输路程等)。所以,供应链作业成本计算方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比传统成本计算法准确得多,进而也为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优化、供应商选择、利益分配等问题提供必要的成本信息依据。同时,这也有利于企业分析供应链成本产生的原因,进而落实控制和降低成本的方法和措施。再次,核算范围不同。传统的成本计算法将许多成本项目列作期间费用,采用在发生的当期一次性扣除,而不加以分配。在作业成本法下,对于仓储、回收等领域发生的成本,只要这些成本与特定产品相关,则可通过有关作业分配至有关的产品或其他成本计算对象中,这样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更有利于企业进行定价的相关决策。
结束语
所以,有效的供应链成本核算与管理系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建议可以先在供应链局部环节运用作业成本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同时,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培养供应链成本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为作业成本法的成功应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