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会议综述
第四节 环节三:把脉汽车企业资金“走出去”
2013全球汽车论坛首日,围绕中国汽车企业资金走出去、如何与海外企业进行股权合作这一热门话题,来自政府、企业、海外金融机构的嘉宾各抒高见,从不同角度出发,共同把脉中国汽车企业与海外汽车企业股权交换的新模式,寻找更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壮大的途径。
的确,早在30年前,中国汽车工业在观念、技术、管理和产品等方面与全球汽车业尚存在巨大差距。借助国外汽车产业资本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成为解决问题的捷径,也是当年的必然选择。而3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已有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世界级跨国车企大股东名单中写上中国车企的名字。是固守本土,还是进军海外,可以选择,需要权衡。30年,从必然到权衡,变化如此巨大,我们需要思考,我们需要探讨。
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去”
作为该场研讨会的主持人,杰克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Jack Perkowski一开场就抛出了一系列的案例。从上汽曾购买通用的股份、到吉利收购沃尔沃,再到近日传闻的东风集团出资PSA,中国汽车企业正站在这一话题的风头浪尖之上。企业固然在观察合作伙伴与市场发展,却也同样需要倾听来自政府的宏观指导。于是,主持人把“把脉”中国汽车企业资金“走出去”的第一棒交给了来自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的商务参赞陈林。陈林对此的回答则非常明确,他说:“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选择,商务部将一如既往重视支持企业的对外投资,为包括汽车企业在内的广大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提供有利的保障和良好的服务。”
同时,陈林还提出了政府对于中国企业资金“走出去”的具体指导模式——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在这一指导模式的指引下,政府不会去看企业有没有规划,并购资金是否充足,经济技术问题均由企业自行负责,政府只考虑投资安全,是否影响双方经贸关系,是否涉及第三国利益。
这样旗帜鲜明的态度,无疑会为中国汽车企业资金“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企业:走出去要有明确的目的与策略
不可否认,中国汽车产业资本“走出去”是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重要标志,但如何趋利避害,最终得到中国汽车企业欠缺的技术、平台是企业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对此,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新发有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汽车企业走出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与策略。企业首先要理清目标与策略是什么。无论是销量扩张模式还是资源互补模式,都要符合企业自身状况。”
吴新发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为中国企业资金“走出去”开了三个“药方”:首先是资金运作,因为没有资金支持就没有办法做好后续合并与效益承载。第二是人才融合和交流。和谐的具有一致性的人才合作是资金“走出去”的关键。第三要加强企业的开放性,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才能真正变得强大。而“走出去”正是中国企业变得更开放的有效途径。
李尔公司亚太区总裁Jay Kunkel同样赞成“要有明确的目的与策略”这一说法。他提出的意见是:“首先需要做尽职调查。并购之前需要做完全的调查,尽可能了解并购对象。并购之后则进行更好的整合。比如技术上的整合,策略上是不是和公司策略是一致等。”
金融机构:“走出去”已经成为大趋势
与政府和企业相比,金融机构看上去对中国企业资金“走出去”,在海外进行企业并购具有更大的兴趣,也更加乐观。
美国美银美林董事、中国并购部主管Ellis B. Chu对中国汽车“走出去”开展并购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他发现:“从2006、2007年之后,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一个大趋势。他们逐渐地不只想在中国和外国企业去合作,他不只想在中国开发市场,同时也希望在全球开发他们的销售市场。在过去的几年,这个趋势已经越来越猛烈了。”
他得出的结论是:“中西方汽车企业合作初期,就彼此觉得非常适应对方,然后才会进行交叉持股,从而建立紧密的纽带。” Ellis B. Chu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想要验证自身价值,证明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领军地位。他说:“中国企业资金走出去,给市场以信号,代表了中国企业正在进行国际化的努力,而且中国的企业想要进入全球的融资体系。不仅要IPO上市,还要进入到全球不同的交易所上市,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都会更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