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发布:2025年03月15日
陈党民,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董事长、总经理,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他推动陕鼓动力实现“数实融合”的转型,对内提升企业的数治化管理水平;对外提升产品的数智化,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通过“数实融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数字化产业也能在其它产业的滋养下不断壮大,成为新的增长点。
周华,通威太阳能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负责通威太阳能眉山公司7.5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国产智能装备(系统)运用项目、金堂公司高效太阳能电池国产装备核心技术应用示范项目、通威全球创新基地项目和高效晶硅光伏组件智能工厂项目等众多省市重点项目的设计筹建及技术决策,为光伏电池的全年不停机制造创造了外围系统先决条件。他带领通威太阳能建设全球光伏首个5G智能工厂,构筑效率领先、持续增值的产业链新优势。
邱希亮,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他带领哈电汽轮机确定了“数字化赋能”的发展战略和数字化转型总体战略,聚焦“生产数字化、管理信息化、产品智慧化”等方向,增大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吸引和培养技术专家和研发团队,大力建设数字化车间和产线,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进精细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强化员工培训,增强全员参与意识,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
丁波,南京奥托立夫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凭借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依托卓越运营、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先进管理手段,打造敏捷和学习型组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他带领南京奥托立夫打造了一套成熟的奥托立夫特色的从方法论到执行落地的数字化、智能化推进体系,成为奥托立夫中国区首家通过集团认证的精益制造铂金工厂、绿色工厂,连续数年获得集团及中国区改善和创新大奖。
陈永直,宁波球冠电缆股份公司总经理。作为公司信息化主管领导,陈永直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可以使用信息系统处理的业务必须上系统,可以使用系统管理的业务必须用系统数据来管理。他带领公司积极投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投入大量资金对产线实施技术改造升级,积极打造数字化车间、5G智能工厂,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产品、工艺创新,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锻造企业核竞争能力。
施佳伟,芜湖协鑫集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推行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以消除浪费和持续改进为核心意识,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优化企业的生产制造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他大力推进企业智能制造,推动智能工厂的建设,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打造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高效光伏电池研发制造工厂,实现高动态性、高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产品数字化制造。
卢淼,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她是一位富有远见的企业家和商业领袖,高度重视研发,培育和管理与新能源领域行业领先客户和合作伙伴的重要关系。她带头制定和执行公司全球营销策略,利用创新举措推动品牌增长和市场渗透,带领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使利元亨成为新能源行业AI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先进企业,全球化布局较早的中国新能源装备企业,全球新能源领域高端装备第一梯队企业。
单奇颜,雄鹰轮胎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她深刻认识到,企业转型绝非一时的跟风之举,而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抉择。转型是企业重生的火种,能激活企业内部创新活力,促使团队打破思维定式,学习新技能、探索新技术,吸引高端人才加盟,优化人才结构;对外重塑品牌形象,向市场传递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信号,赢得合作伙伴信赖,拓宽合作边界,为企业在全球轮胎产业版图中谋得更大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的辉煌。
高元坤,力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他以“制度化、流程化、数字化、标准化、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创新求变,追求卓越”为经营管理理念,围绕“资产证券化、制造数智化、产业全球化、价值最大化”的产业理念进行转型发展。他推动力诺综合运用AI、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推进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生产流程的数智化升级改造,建设14大智能制造项目,打造一批数字工厂、绿色工厂、黑灯工厂、灯塔工厂。
陈泽南,上海浦东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他带领公司推行现代化管理体系,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促进企业成长为行业特种线缆、矿物质防火电缆细分领域领军企业。他积极推动企业加大信息化的投入,积极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机器人等先进设备,构建智能化的质量检测系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同时,通过采集和分析大量数据,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刘雷,洛阳利尔功能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公司领头人,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带领企业积极推进转型发展。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数智赋能耐材质量提升”的模式,洛阳利尔将技术创新和数智技术应用于产品生产核心领域,解决了我国耐材行业自动化装配水平偏低、耐材竞争力偏弱的局面,在产能提升、质量保障、智慧生产、减员增效等方面效果显著,大幅度提高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方杰,奥普卫厨创始人之一,奥普智能科技董事长。他秉持“电器+家居”双基因并行的发展路径,推动电器类产品向功能化、智能化发展,家居类产品朝场景化、快装化、一站式空间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他推动企业深化数字化转型,积极引入前沿技术,深度革新生产模式,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保障产品交付的及时性与稳定性,同时,通过信息系统应用,全面实现奥普业财一体化。
刘汝刚,青岛德固特节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积极推进公司与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发挥公司在高端制造产业链中的带头和引领作用,遵循节能减排战略方针,不断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他认为,智能制造做为一把手工程,要坚定不移的相信,未来工厂无论是从成本控制、精益生产、研发、营销、生产计划,都必须是基于工厂的数字化深度应用,没有数字化、智能化必将在未来发展的大潮中失去生存空间。
邵波,浙江富春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拥有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4件省级工业新产品证书、4件科技成果登记证书等。他一直致力于“双推动”:对内,推动技术革新,推进产品结构优化,推行智能制造、精益化管理,提升产品竞争力;对外,推动市场发展,巩固运营商市场,大力拓展非运营商市场,积极加快海外市场布局。同时,重视人才培养,致力于打造“一岗多能,一人多岗”产业新工人。
黄和,温州汇润机电联席总经理。她凭借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深刻理解,引领公司从区域制造企业成长为国内汽车电喷燃油泵及氧传感器领域的领先企业。她以“创新驱动、品质为先”为经营理念,推动企业在技术研发、智能制造和全球化布局方面不断突破,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她坚信,智能制造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与精益化管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
刘欣,沂南力诺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他具备丰富的企业运营和项目建设经验,致力于精益管理、数字化转型、质量体系构建、绿色工厂建设、数智化项目推进等众多领域。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高端药物智能制造工厂的建设并成功投入运营。他带领企业以“中国数智医药创新品牌”为品牌定位,践行“健康中国、用心承诺”的企业理念,在业内数智化转型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王宁,科益实(上海)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在王宁的领导下,科益实总部在江苏常熟打造了中国首家生产基地,采用了最新一代的自动化生产线和先进的制造工艺,实现从原材料的智能筛选和加工到最终产品的全自动生产,成为科益实在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常熟生产基地的落成,不仅增强了科益实在中国市场的响应速度和服务能力,还为公司深度融入中国石化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吴启权,长园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他坚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坚持市场需求导向,遵循“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原则,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他积极探索现有产业与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把握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机遇,巩固提升电力自动化设备系统专业,大力发展能源科技服务整体解决方案,通过能源开发运营及能源科技产业投资拓展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