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works数字化企业网
  2. 精英面对面

自动识别物流趋势,助力企业把握先机

—— Intermec(易腾迈)中国区总经理王敏女士专访

2009年8月7日     作者:黄培 杨淑荣  关键字:王敏,Intermec(易腾迈)中国区  

Intermec是全球自动识别领域的领导厂商,通过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拥有识别、追踪和管理重要资源的能力,使企业能够准确地管理物流,进而高效地实现对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在e-works于杭州举行2009(第六届)中国制造业管理信息化大会期间,我对Intermec中国区总经理王敏女士进行了专访,请她就Intermec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Intermec中国区市场经理谢兰清参加了专访。

    Intermec是全球自动识别领域的领导厂商,通过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拥有识别、追踪和管理重要资源的能力,使企业能够准确地管理物流,进而高效地实现对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在e-works于杭州举行2009(第六届)中国制造业管理信息化大会期间,我对Intermec中国区总经理王敏女士进行了专访,请她就Intermec中国的发展情况,以及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Intermec中国区市场经理谢兰清女士参加了专访。


Intermec中国区总经理王敏女士

    一、专注行业,定位中高端

    黄培:请您简单介绍一下Intermec的发展历程。
    王敏:Intermec成立于1966年,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埃弗雷特,是纽约证交所上市公司。Intermec是自动识别行业的老牌公司,专注于自动识别技术已经43年。
    Intermec全球共有员工2000多人,遍布世界的超过 65 个代表机构,可向全球的每个地区提供服务。亚太区的总部在新加坡,在中国,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设有代表处,同时在上海还成立了面向全国的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拥有识别、追踪和管理重要资源的能力,使业务能够应对每天的变革。去年是Intermec很重要的一年。前年新上任的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Patrick J. Byrne对公司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去年在盈利上比同期增长了42%。2008财年的收入已经接近10亿美元,去年年底现金超过2亿美元。在金融危机的时候,Intermec仍有足够的现金流,保证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
    Intermec的产品主要是条形码、RFID打印设备,以及数据采集设备等。Intermec是一个专注于行业应用的公司,我们关注的第一大行业就是制造业。目前中国70%的销售额来自于制造业。除此之外,物流、快速消费品和零售行业,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黄:请您介绍一下Intermec中国的营销体系架构。
    王:Intermec中国的营销体系全部通过渠道合作代理商对外销售,实际上易腾迈的整个渠道由几大块元素构成,一个是核心代理,他们长期和易腾迈合作,并且有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甚至是软件开发的能力,如最近签约的RFID战略合作伙伴迈前物流。这些以条码为导向的合作伙伴;还有一类是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此外,还有一类就是VAD(增值分销)平台如佳杰科技(ECS)。易腾迈将这三个平台的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构建一个完善的渠道网络,形成合作互补的生态环境,共同深挖中国的行业市场。
    我们和终端客户的联系是一个三角模型。对于战略级的大客户,比如苏宁,Intermec中国还是直接出面,和代理商、客户直接互动起来,提供解决方案。多数终端客户还是由合作伙伴来做沟通。

 

    二、技术先导,引领自动识别行业发展

    黄:Intermec是一个技术型的公司,在自动识别领域内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请您分析一下,相对于竞争对手,Intermec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哪里?    
    王:Intermec确实是一个技术型的公司,从1996年开始,全行业新获得的专利25%以上属于Intermec。到目前为止,Intermec总计拥有超过700项各种专利,其中RFID专利超过150项。目前世界上最广为使用的条码之一 39码就是Intermec公司发明的。
    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Intermec最大的优势在于专注制造、零售、物流和快速消费品等四大行业,在产品设计上考虑客户的行业特性,并注重保护客户的既有投资。
    以制造业为例,我们提供符合制造业客户使用要求的条形扫描器、条码打印机,移动计算机以及RFID产品,可以满足客户不同的需要。而所有的产品设计,都具备很好的可扩展性以及可升级性。例如目前在仓库中使用条码设备的客户,在将来如果应用发展的要求,希望使用RFID技术,我们的条码产品可以通过简单地加插附件,升级成RFID产品。这样的设计,很好地考虑了客户的投资保护。

    黄:Intermec比较注重和一些软件供应商合作共同打造应用解决方案,这是Intermec的又一特色吗?
    王:是的,Intermec强调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抛开应用来谈自动识别技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硬件只是工具,关键是通过什么手段采集数据,以及如何将数据与系统连接,为企业提供支持决策的依据。在我们产品销售的过程中,都需要和系统集成商打交道,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解决方案。目前,我们RFID固定识读设备已经和IBM、BEA等中间件无缝连接,代理商可以直接从厂家订购集成这些中间件的产品。和软件合作伙伴的配合对于Intermec来说非常重要。

    黄:除了产品和解决方案之外,Intermec还提供怎样的服务?目前,中国区服务收入比重有多少?
    王:目前,Intermec中国提供的是维修服务,我们在上海有自己的维修中心,提供维修站服务。而面对客户提供的专业咨询和现场服务, 更多地是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来为客户提供。
    目前,服务占到中国区销售收入的10%左右,这个比例在欧洲、北美市场会更高一些,在更为成熟的市场上Intermec会提供有偿的咨询服务。

    黄:中国企业对于价格还是比较敏感,在条码领域,Intermec有没有面临来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
    王:也会有,但是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和国外品牌的竞争,这是因为Intermec的定位一直都是中高端市场决定的。但是,并不表示Intermec的产品价格就非常的昂贵,一方面,我们也会推出价位相对较低的产品,另外一方面,随着电子产品价格的降低、人民币的升值,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在国内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特别是在条码领域,在我们接触的客户中,并没有感觉到企业预算的压力。企业考虑得更多的还是如何应用好,为企业提高效率。

 

    三、行业应用,驱动自动识别技术发展

    黄: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比较广泛,Intermec主要关注哪些技术?目前,这些技术是不是已经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未来主要的技术创新突破口在哪里?
    王:Intermec主要关注供应链上所需的自动识别技术,侧重于条码识别技术和RFID技术。条码包括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现在二维条码的应用已经很广泛,Intermec的识读设备既可以读一维条码,也可以读二维条码。根据频段不同,RFID产品的工作频率有低频、高频和超高频,比如身份证中应用的频段是13.56M,Intermec关注的频段800-900M超高频(UHF),这个频段的识读距离比较远,更多的是用在供应链管理上。
    我在自动识别领域已经工作了十多年。这十多年来,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在国内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五、六年前,手持终端开始飞入寻常企业家。一方面由于手持终端价格的下跌,另一方面就是应用发展的驱动。现在,同样是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制造业对于自动识别技术的需求已经走出“四方墙”,即已经从仓库或者厂区内的应用转向了整个供应链的应用。当然,技术也给广泛地应用提供了支撑,比如GPRS或3G网络可以让企业用户在供应链中采集信息,并实现实时传递。自动识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短期内技术上有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创新来自于满足各行业管理需求所产生的新兴应用。

    黄: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在应用上的差别在哪里?未来二维条码的应用会不会有一个爆炸性的增长?
    王:现在二维条码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的识读成本、打印成本没什么区别,具体到应用上面,关键是看用户的需求,有没有必要去用二维条码。对于像Intermec这样的供应商来说,一维和二维条码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推出的识读设备是既可以读一维条码,也可以读二维条码的。

    黄:2000年前后曾经有一段RFID热潮,可是现在其应用还并不普及。就连曾经信誓旦旦强势推进RFID的沃尔玛现如今也并没有实现供应链上RFID完全的覆盖。请您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王:我个人觉得,在一个新技术刚刚推出的时候,用户给予了太高的期望,一旦发现该技术并非想象中那么万能,其反应就会有一定的波动。比如,当初沃尔玛因为大量货物吞吐的需求,才考虑通过RFID实现对所有产品出入库数据的一次性捕捉,这实际上是对RFID抱有很高的期望和幻想。后来经过不断的论证,单一的RFID并不能完全解决沃尔玛所有的问题。
    实际上,任何技术只能解决某几项问题,而绝非所有的问题。不仅仅是沃尔玛这样,更多的客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对RFID技术的认知也逐渐回归理性。近几年,从我们接触的客户来看,他们已经不像以前问“所有的问题能不能用RFID来解决”了,而是“RFID能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用户认知的转变给RFID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3年前,RFID的需求更多来自于政府的推动,现在,我们已经有制造业的客户主动询问RFID解决方案,和我们的合作也是从试点开始,如果效果好再推广到全工厂的部署上。从这个个案也可以反映出RFID市场正在趋于理性,反而有利于市场的增长。

    黄:RFID在零售业的仓储管理中还是起了非常大的重要的,但是目前更多的选择的还是条码扫描,您认为未来RFID技术能取代条码吗?
    王:RFID的优点确实很多,但是在国内大型仓储管理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现在更多采用的还是成熟的条码技术的应用。条码技术已经发展了快20年,应用相对成熟一些,产品也便宜一些。实际上,RFID的系统设计关键地方并是简简单单地将标签进行更换,更多的是整个流程都要重组,对企业而言需要很大的决心,需要企业内部有足够强的驱动力,这也是RFID实施的一大难点。同时,RFID技术在短期内并不会取代条码,在实际的应用中,更多的将是条码和RFID结合起来,在不同应用环节共存的状态。

    黄:目前,有些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编码体系和销售编码体系还没有统一,而编码的统一对条形码的推广应用来说是比较重要的。Intermec在这方面有没有做一些推动工作?
    王:我觉得目前国内亟待完善有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编码的制定,另外一个就是应用标准的制定。目前,Intermec在中国侧重于企业内部应用,从终端客户入手来推动编码及其标准的制定。Intermec也非常希望能和中国的编码协会来一起做这个事情,因为仅仅依靠个别厂商很难有所作为。

    黄:企业如何评估自动识别技术的投资回报问题?
    王: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回答您的问题。我接触过不少用SAP的客户。SAP解决方案好还是不好呢?我想不能一概而论,关键得看是否适合企业。如果企业规模比较小,选择更适合自身的功能简单的软件,就完全可以满足现在的需求。和其他的应用软件一样,自动识别技术只是一种解决企业某些问题的手段,关键是看企业需要怎样的应用系统,解决怎样的问题。

    黄:请您展望一下Intermec未来的发展前景。
    王: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基地,中国自动识别市场的容量还是相当大的,应用需求也一直在增长。以制造业为例,原来只是仓库管理中的出库、入库需要用到条码或者RFID技术,现在,随着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日渐广泛,RFID将掀起新一拨的应用高潮。Intermec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及时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Intermec一直定位于中高端企业客户,我相信未来会有比较大的预期,市场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信心:五、六年前,Intermec在中国的客户大部分都是跨国企业在华制造工厂。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仓库管理、生产线管理、制造业物流等环节开始大量使用Intermec的产品。未来,我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会自发产生需求,推动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


e-works总编黄培博士与Intermec中国区总经理王敏女士的合影
(从左到右依次是:黄培、Intermec市场经理谢兰清、王敏、e-works华东首席代表武俊)

    后记:

    自动识别技术在制造、物流和零售等行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逐渐成熟,应用空间十分广阔。作为全球提供自动识别领域的厂商,Intermec为制造企业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自动识别应用方案,对制造企业提高仓库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和生产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进而降低成本,实现对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管理具有十分显著的应用效果。自动识别技术具有投资回报率高,见效快的特点,值得制造企业大力推广应用。

本文为e-works原创投稿文章,未经e-works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如已是e-works授权合作伙伴,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e-works内容合作伙伴申请热线: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您可以:
往届回顾
• 对话Allegro CEO:锚定中国市场,拓工业领域新局
• 对话郄永军:三一集团数字仿真实践
• 蓝卓:以supOS工厂操作系统为核,让工业智能更简单
• 对话青翼创始人:用长期主义作答,破解工业软件突围命题
• 新迪天工CAD 2025:以AI重构设计生产力
• 从连接到智能:纷享销客CRM的进化之路
• MPDV:迈向新一代
• 印工社:在印刷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破浪前行
• Eplan: 引领全球电气自动化工程软件新浪潮
• “破译”亚控WellinOS云操作系统:变革开发模式,践行用户至上
编辑推荐
• 别把生命当“公测”:造车新生代狂飙下的安全断链
• PTC:高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4个案例
• 会叠衣服的中美机器人,谁离具身智能更近?
• 钣金加工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 疲劳仿真:产品寿命的“预言家”
新闻推荐
• SAP商业AI获乌镇峰会精品案例奖
• 八赴进博会 | ABB电气多款新品首发,智启零碳未来
• 斯凯孚亮相第八届进博会 推出中国首款近零碳轴承
• 施耐德电气“电力+冷却”双创新方案亮相进博会
• Hitachi Vantara携手红帽加速混合云转型,助力传统虚拟化技术现代化

系列微信

数字化企业网
PLM之神
制信科技
MES百科
工业自动化洞察
智能制造IM
智能装备观察
智能工厂前线
工业机器人洞察
工业创新
工业软件应用
智能制造网博会
ERP之家
供应链指南针
© 2002-2025  武汉制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证:鄂B2-20030029-1(于2003年首获许可证:鄂B2-20030029)
鄂公网安备:420100003343号 法律声明及隐私权政策     投诉举报电话:027-87592219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ICP经营许可证:鄂B2-20080078
(于2003年首获许可证:鄂B2-20030029)
鄂公网安备:420100003343号
© 2002-2025  武汉制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投诉举报电话:027-87592219

扫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