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企业管理思想认识的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认识到了我们的设备、技术、质量的落后,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于是我们引进技术,设备,科技人员,而且承认了科技人员的价值。这一步是相当重要的。
随后,当我们引入的设备和技术仍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时,又认识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是最根本的出路。于是股市、TQM、ISO、一直到ERP等,希望通过外部和内部的机制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当我们引入这些仍不能解决企业管理的难题时。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被认识到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土化管理、中国式管理等提法开始形成热点。
不同的是,一种观念是认为我们企业在文化上应该倡导以中国为主的管理哲学,而另一种是认为我们所以落后是因为我们只是技术、制度层面引入现代机制,而没有培育出现代企业成长的文化土壤。在古老的传统中寻找管理思想的出路,对中国来说既是自豪的事,也是对不起祖先的事。孔子要是知道他的思想在两千年后还没太多创新的话,恐怕会觉得子孙们的不孝。

中国人,日本人,西方人有区别,但人的绝大部份还是相同的。刻意强调中国管理的本土性和特异性,甚至提出“中国式的管理”其本质上只是古代门派主义的翻版,既不符合现代管理的思想,也不符合企业管理的实践。。祖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智慧告诉我们,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相通的,不要把民族间生活工作形式和习惯上的区别上升到管理实质之中,这才是中国企业家追求科学的管理思想的正确思维方式。从实践来看,我国企业更需要的是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没有全球化的管理思维,哪里会有全球化的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