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本土化管理在很多企业中受到压制,笔者见过这样一个现象:
一位投身于保险销售的青年人在业务拓展上屡屡受挫之后,无奈之下退而写起了有关保险销售的文章与书。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其中一本有关保险销售技巧的书在业界颇为畅销,从此,这位青年人一炮而红,名利双收。随着各种培训授课邀请的接踵而至,青年人竟慢慢成为业界的专家级人物。
谙熟内情的朋友将此奚落为营销界的“黑色幽默”,而我却感到有一丝难言的苦涩。这位青年人在保险推销业务上的失败,以及保险推销理论上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不正折射出中国营销界的一些真实现状吗?真正可怕的是这内里的逻辑与衍生关系:有关成功的理论是否应该来源于实践?这位青年人鲜有成功业绩,而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位青年人确有才华(甚至可能是非凡的保险专业技能),因为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随随便便写出一本专业畅销书的。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如果仅仅局限于从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层面来审视,我们发现自己难离悖论的巢窠,因而我们就不能不从条件,也就是说环境因素入手,来找寻事件之间原有的真实的依存关系。
因此,上述哪个案例充分说明:中国本土化管理没有被广大的企业家和社会人士所认同,其实,在中国,这样的案例很多,不胜枚举。不过,领导者成功的秘诀,在于你能驾驭你四周的人。未来的领导人,必须有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独到的战略见解,让别人真心喜欢和信服,而不是以权威的方式使下属惟命是从。过时的组织动作方式,宛如老旧的城墙正逐渐倒塌。任何一种新的管理理念的成功实施,最重要的是经理人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现在有一种流行已久的误区是,企业往往认为只要简单地运用某种管理软件,先进的管理理念就会大功告成,这或许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副作用。
如何成为一名伟大的企业领袖呢?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得·泰德罗在经过多年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他们有的生为领袖,有的则是后天造就;他们创造哈佛商学院案例,而又是学习案例。这位哈佛商学院的终身教授40年来投身于研究那些改变美国商业的巨子们。
他眼中当之无愧的商业英雄是,安德鲁·卡内基(美国钢铁产业的缔造者)、乔治·伊斯特曼(柯达公司创始人)、托马斯·沃森(IBM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Intel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沃尔玛特连锁超市创始人)、亨利·福特(福特汽车创始人)与Charles Revson (Revson化装品公司创始人)。在新著作《企业巨人:七位商业发明家与他们建造的帝国》中,理查德·泰德罗发挥了博斯韦尔的好奇精神,他关注这些企业巨子的人性弱点,就像关注他们的商业创造力。
哈佛商学院的另一位教授阿尔弗雷德·钱德勒开创了商业史研究的辉煌局面,也开创了迷恋“大企业”、“大人物”的商业史作风。他荣获1978年普利策奖的《看得见的手》,对19世纪末开始涌现的超级公司做了令人惊叹的分析。而泰德罗则更偏重于个人的性格在商业史中扮演的戏剧性角色。如何适应快速多变的外部决策环境,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是企业决策者面临的基本生存问题。包括许多大企业尝试重新设计它们的组织,以获取小规模组织的弹性,并同时保持大公司的规模经济。于是,组织出现了扁平化趋势。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泰德罗说不指望管理者能够从这本书得到什么实用指南,因为他不是管理顾问,他只是位历史学家,想把故事说清楚。的确,很多商业管理书籍只是给你带来更多的蔚藉和快乐,而非发现“成功秘笈”。但是,如果你一定想学点什么,《大西洋月刊》的编辑杰克·贝蒂倒是给你总结了几条。
第一, 千万不要进入“长春藤大学”。在7位巨子中,只有2位上过大学,其中罗伯特·诺伊斯得到过博士学位(物理学),但是最终给他启发的还是大学时的半导体老师。你还可以发现,比尔·盖茨、迈克尔·戴尔、斯蒂夫·乔布斯都是辍学生。就像泰德罗自己说的:“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教育的”。
第二, 不要让失败遮盖你的朝气,年龄根本不是问题。当托马斯·沃森被效忠多年的NCR公司解雇时,他刚刚组建家庭不久,刚刚有了孩子,而且他已经40岁了,但他似乎根本不在意,他创建了IBM。再想想亨利·福特,他的汽车实验一直被同乡人嘲笑,在福特汽车之前,他至少创办了两家失败的公司。
第三, 让你周围充满着追随者。谁说领导人乐于接受建议,真正伟大的企业领袖讨厌别人提意见。在旅行欧洲归来,亨利·福特发现下属对T型车做了微小的改进,他们希望取悦他。但福特却大发雷霆,因为只有他有权力这样做。
第四, 敢于为未来下注。安德鲁·卡内基大获全胜因为他预见到城市的兴起将需要大量钢铁脚手架。乔治·伊斯特曼则相信照相将成为人人都可以掌握的技术。而沃顿则决心在连锁超市上下赌注,他就是不相信人们不喜欢在大而全的商店买东西。
第五, 你要足够残忍。在此问题上,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马基雅维利的信徒,他们相信成功即使用不着不择手段,也一定牺牲掉一部分人之常情。和艺术家与政治家一样,伟大的企业家同样只关注结果。亨利·福特对员工的威严,与Charles Revson的坏脾气都是商业史上的著名片段。当然,你也不该认定巨子们都这么残忍,罗伯特·诺伊斯就以善良与慷慨著名,他捐助的基金会超过了50亿美元,是全美历史上第二慷慨的人。
他们为什么成功?你带着疑问翻开这本书。最终,你没有得到任何明确的答案。企业英雄们惟一一致的地方是,他们都藐视社会规范。这个世界需要伟人,而非伟人需要世界——这个结论看起来带有不可救药的神秘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