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如何释放C盘空间 27招具体优化技巧
·系统安装妙法:无光驱、无启动盘安装Windows系统
·CIO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掌控能力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下 )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上 )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征文
 相关文章
·中国协同领域两大巨头为何联手?
·第三届中国电子支付高层论坛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火热报名
·中国ERP应用显现新一轮热潮
·解读Autodesk未来发展的中国战略
·品牌创新:中国纺企“走出去”的必胜法宝
 相关新闻
·
美今起禁止航空器等20类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
·
中望精彩亮相2007中国上海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展览会
·
中望精彩亮相2007中国上海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展览会
·
中国邮电器材集团选择SINFOR AC
·
钢铁出口划定政策底线 出口量不超过总量10%
·
2007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四大亮点
 相关热贴
·[讨论]谁是中国最牛的制造业ERP供应商?
·[讨论]谁是中国最牛的制造业ERP供应商?
·[转帖]被中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七句话
·新闻评论:华天软件借eM-Tolmate助力中国“第一动力”
·[分享]中国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
·中国人正在上的四个大当,你上了没?
 相关商城商品
· ERP 中国企业成败实录
· 2003中国制造业信息化CAD/ERP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 中国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与ERP产业技术发展文集
· 企业信息化行动纲领—中国企业信息化方法论
· 中国信息年鉴
· 《中国制造企业库》(光盘)
 
 
当前位置:企业管理 -> 经理人
 
中国管理体系的构建
发表时间:2006-10-31 徐飞   来源:KMCenter
关键字:中国 管理 体系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徐飞教授出席了“中国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并作了题为“中国管理体系的构建”的主题发言。

    要构建中国式的管理体系,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已有的理论成果和范式是必要的,把中国传统管理理论的精要发扬光大,更是题中之义,自不待言。但需特别指出的是,对我们传统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中的糟粕和积弊,应保持起码的警觉,通过剖析甄别,去伪存真,从中寻求突破。突破可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要把“需体悟”的智慧变成“体系化”的知识。如上所述,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然而鲜有体系化、结构化和范式化的知识系统,甚或“述而不著”。其中大部分知识属“隐性知识”,多靠直觉体悟,不假言说,甚至不可言说。那些传之于后世的典籍,大都表述晦涩,多有歧义,常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解读。再则,中国管理哲学崇尚含蓄婉致,以曲为美,推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讲究“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中国的管理智慧往往不是基于写实的具象,也不是形而上的抽象,而主要依靠意象和禅象,思辨色彩强烈,需要基于过去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认知,靠洞察力、潜意识,甚至第六感官进行体悟。对那些慧根很深、悟性很高的人,固然可参悟其妙,得其要领,但对常人和大众而言,却很难获得具体而明确的指引,更不能亦步亦趋地按图索冀,甚至阅读本身已成为一道要迈的槛。为此,在构建中国式管理体系时,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把传统管理思想中需体悟的智慧,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的改造和表达,使之成为体系化、平民化的知识,成为易于学习、传承和共享的知识;同时,要特别注意克服东方思维中重顿悟、轻实证的倾向,关注现实命题和管理实践,从中提炼出结构化、流程化的解决方案,进而凝炼出具有普适性和模式化的管理方略。

  第二个突破点,应该把中国传统管理的重心,从对人的关注,转向对组织、对制度和对流程的关注。中国传统管理的逻辑是在“人”的“个体”层面,而不是在“组织”的“群体”层面,关注的是“自然人”而不是“法人”,关切的是人的特质、修养和能力,以及对人的选拔和任用,忽视对培养和产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忽视对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研究。这也正是中国大地上虽然可以产生和犹太商人、威尼斯商人齐名的晋商、徽商,可以诞生象胡雪岩、唐文治这样伟大的商人,却难以造就出象IBM、GE、微软、强生、通用、壳牌等一样伟大的商业帝国的根本原因。中国传统管理甚至把“个人修养学”或“个人成功学”径直当作“管理学”,把CEO更多地看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岗位或职务,关心的是在这个岗位或职务上的“人”究竟是谁,而不是关注这个岗位或职务本身的“职能和操守”是什么。企业/组织的安危常系于一个能人身上,一个卓越老板的鼎盛期,几乎就是这个企业的寿命期。当企业经营发生困难时,人们习惯于寄希望一个能人,挽狂澜于既倒。传统管理哲学中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也主要是依靠个人的悟性和自身修炼,个人的能力集中体现为“人情练达”和“世事洞明”,其中掺杂了大量的权谋之术、察人之法、御人之道和破局之势等“术、法、道、势”。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仅用了200多年的时间,就超过我们5000多年取得的成就,拥有了今天雄视世界、超强独大的霸主地位。答案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想必是美国从建国伊始,就十分注重体制和制度建设,致力于法制(治)而不是人治,不断强化宪政。美国更关切的不是如何培养一名好总统,而是怎样产生好总统的程序和制度。在构建中国管理体系时,要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建设,重视工作流程的制定和制度平台的搭建,提高组织行为的可预期性,组织绩效的可检验性和组织范式的可复制性。唯如此,方可使组织的长治久安、基业长青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第三个突破点,要从过多地对“崇高道德”的提倡,转向对“底线道德”的推行。道德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崇高道德或理想道德,二是底线道德或义务道德。对崇高层次的道德,提倡但不要求,对于底线道德则不仅是提倡,还要求必须尽做到的义务,否则将受到公开谴责。这里之所以将道德明确界定为两个层次,是因为道德范畴原本是个模糊的概念,不像法律条文那样明晰,也不具备刚性的约束力和强制的执行力,加之中国的传统道德更多的指向崇高道德,拔得太高,让人难以企及,有时反倒成了假、大、空的“做秀”,成为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伪善。崇高道德当然值得提倡和弘扬,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诱惑充斥的商业社会里,在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的当下,更要注重践行义务道德,固守底线道德。实践中,不可能也不必要求企业家个个都充满商业智慧和人格魅力,都有产业报国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但是,要求他们敬畏规则,诚实经营,遵纪守法,照章纳税;要求他们不要为富不仁,不要偷税漏税,不要假冒伪劣,不要走私贩毒,不要行贿受贿,不要破坏环境,不要铺张浪费,不要官商勾结,不要将内部成本外部化,如此等等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起码的。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制度设计时,不应基于“道德人”假设,而应基于“经济人”假设,不要把“宝”押在个体自身的自重、自省和自警上。尽管我们提倡自律,提倡慎始、慎微,于细微处见精神,“去小恶以保本真,积小善以成大德”,但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功夫,花在培育全社会遵从义务道德的严肃意识上,花在践行底线道德的切实行动上。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徐飞教授出席了“中国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并作了题为“中国管理体系的构建”的主题发言,以上为全文)

 

 
2页,当前第2
责任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