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化与标准化之争 专家认为,“ERP普及化对整个产业是有推动作用的。”但“ERP普及化”的战略也对企业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今天的ERP市场格局中,资本、商业模式和客户资源是决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要素。相比国外的管理软件企业,国内的企业大多是从财务软件起家的,在客户资源方面大多沿袭了过去的客户资源和品牌认知度,但在资本和商业模式层面没有优势。过去的ERP产品主要是定制模式和复杂配置模式。定制化代价高昂,不适合普及化推广。因此很多企业都开始在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实现ERP软件的大规模交付上下功夫。
从去年开始,用友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比如大规模的用户需求调研,针对中小企业成立了“通字部”专门负责“财务通”等软件的销售。在100多家大专院校建立了ERP实验室,并计划在未来1-2年投入巨资兴建50余家用友ERP体验中心,以解决快速推出新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问题。王文京认为,“打破传统的客户定制或复杂配制模式,走基于标准产品的大规模个性化交付模式才是未来ERP的制胜关键。”
用友不久前宣布成立的“ERP普及联盟”,联盟对象包括政府部门及信息化研究机构、企业管理咨询机构、解决方案供应商、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的集成商和增值服务商等等。针对国内目前的情况,除产品外,规模化的应用服务支持体系、渠道体系和产业链各环节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业内专家认为,按照产业链分工协作的原则,根据ERP业务的伙伴结构和特征,发挥企业和伙伴的联盟优势,共同构建适合中国企业应用的解决方案与专业服务,对实现ERP系统大规模个性化交付很有意义。但是否成功还要看“用户对ERP的认识程度能否快速提升;用户的认识和看待需求的成熟度。”
低价格的陷阱
用友作为国内软件厂商中的领导者,以其身份和影响力推出“ERP普及化”的概念似乎十分贴切。但对于“ERP普及化”,速达公司董事局主席岑安滨有自己的看法,“速达是最早开始注意到中小企业市场需求,也是最早满足这些用户需求的厂商。用友提出的概念对市场认知有推动作用的,而速达则直接用实际行动来推广ERP普及化。”
速达是典型的带有华南地区“讲究实际”印记的企业。由于其拷贝全球最大中小企业管理软件Quickbooks的商业和产品模式,在6年间积累了近30万的客户资源。被《华尔街日报》称为“杂物堆里的钻石”。由于它不断掀起的价格战。被业内看作一个“异数”。
价格战一直是“ERP普及化”的潜台词。岑安滨在采访中也曾向记者表示,“拼价格,没有人是速达的对手。即便是这样的低价格,速达也仍有降价的空间。”据他透露,目前速达的毛利达到90%以上,而且今年的盈利利润将全部送股,因为“资金储备已经足够”。
专家认为,速达产品的实际功能并不“出色”,但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反响,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中小企业的需求在过去确实被企业忽略了。”
目前,用友、金蝶与速达这三家企业的市场有部分重叠,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但“普及化”是否就是将价格降低到几百元?
业内专家曹开彬认为,任何产品的普及都需要有价格作为支撑点。价格对于普及ERP、推动企业应用有积极意义,但价格在“普及化”的过程中“只是一个方面,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对于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普及化的关键还是“好用,易用”。他表示,很多企业用户的心理价位大约在20万左右。“只要在客户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价格并不是越低越好。”关键是更多的配套措施,比如产品成熟和零活度,能否很快实施以及服务体系的支撑等等。利用现有的资源、品牌等手段在已经显现的市场需求下使ERP普及化”水到渠成“应是关键所在。
虽然2005年ERP市场的竞争将“异常惨烈”,但市场分额并不是“圈地”或“低价”等手段可以单纯解决的,也不是用友、金蝶、速达或任何一个企业说了算的,而是用户决定的。对于企业而言,在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真正关注用户需求,得到用户的最终认可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