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热点 |
|
|
 |
相关文章 |
|
|
 |
相关新闻 |
|
|
 |
相关热贴 |
|
|
 |
相关商城商品 |
|
|
|
|
|
|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ERP |
|
| 数字的利剑将拨去概念玩家的面纱 | ——“ERP是否进入普及时代?”大讨论之六 | 发表时间:2005-6-13 王汝林 来源:e-works | 关键字:普及 王汝林 erp | | 最近社会上有人说“中国ERP到了普及化阶段”。这是ERP供应商实施新的市场战略的一种造势和炒做。他们看到了中小企业庞大的市场空间,要把这样一块大蛋糕吃到口,要让中小企业买ERP的帐,就需要一种由头,一种概念。有了这些,才好造势,才能叫中小企业“请君入瓮”,掏钱买单。因此,“中国ERP到了普及化阶段”就成为了这种由头和说客造势的一种理念,一个概念注脚。 |
| | 什么是“成功”? 成功就是要“获得预期的结果”。因此,是否成功要和“期望值”进行对比和衡量。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实施ERP项目,如果没有“期望值”,没有“目标”,成功与否就无从谈起。 实践中,评价一个ERP项目是否成功,应当从以下三方面来衡量: (1)是否符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 ERP系统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一种支撑性战略。它必须、而且应当服务于、服从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是确保长期规划实现的一种技术手段和管理保证。因此,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必须和整体战略相一致,相匹配。 (2)是否实现了预期的业务功能和管理目标 在ERP实施中,企业应明确提出ERP实现的业务功能目标和管理需求。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功能需求分析,明确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清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层次。提出在总体目标下,阶段性的、可量化的可能达到的现实目标。 (3)是否达到预期的收益与成本的平衡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创效增收,提升网络经营能力和网络化管理能力。因此,衡量一个企业ERP系统应用成功与否,必需明确估算ERP应用的收益与成本。10米的距离,走路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非要开上“奔驰”往返,可能就是多此一举。 按照以上的三条成功的标准衡量。多数实施ERP的企业存在着两不明确:应用方没有明确的目标需求;实施方没有明确的服务目标。相当多的人把ERP当成买来装上就用的一个软件。这种状况势必存在着盲目性。这种盲目性恰恰为ERP软件商模糊成功标准提供了机遇和可能,最终导致了大量失败的案例。 严重的是:这种模糊成功概念的做法正在向广大的中小企业扩散和延伸。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知识可能更弱于大型企业。因此,这种概念延伸可能将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根据易观国际提供的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数据。目前中国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合乎国家《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企业有265.9万家。在上述中小企业中,存在使用管理软件的应用需求(指已经或即将采购包括ERP、CRM、SCM在内的各类管理软件)的近14.1万家。约占5.3%。200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37亿元。中小企业ERP市场尽管在快速增长,但如果依照前面指出的三条标准来衡量,中小企业ERP应用成功率不足10%。 这样的数字令人震惊。就数字本身讲,和近年ERP成功率上升的势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就发展态势讲:中小企业的ERP成熟度明显过低。在这样的情况下谈何ERP普及? 当前,在所谓“ERP到了大普及时代”的喧嚣声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要警惕有人搞产品混淆:把低价位供销存软件当成高价位ERP卖。 产品混淆是概念模糊的一个孪生产物。群众把这种做法叫做“拿门神当财神卖”。 “财务供销存”软件是信息化起步阶段的一种大路货产品。它是由单一的财务管理职能,向供应、销售、库存等管理业务的延伸,其实质是财务电算化的扩展。这种软件进入市场初期,其便捷性和扩展性受到了企业的欢迎,显示了信息化的效果和初期优势。 但是,随着信息化向纵深发展,这种产品不足以满足企业深层次管理的需要。一些软件商家也感到:ERP才是未来的大趋势,“财务供销存”只是小鱼小虾,于是纷纷转型。 由于转型期市场管理的真空。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些负责任的、商誉好的厂家认真转型;一些商誉差的企业开始玩概念游戏和“变脸高招”。于是,真假包公出现了。相当多的企业不能职别变脸后的身价和真假。这样就使一些企业花了买电线杆的钱,买了一棵擀面杖。 这种吃亏上当,企业当时并不觉得。当多系统并行运行,集成的问题凸现出来的时候,问题才暴露,企业才开始叫苦。大量的基础数据不仅无法集成,而且无法共享和转移。 其实,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 管理理念不同。 ERP财务管理系统是以管理会计为核心,采用标准成本体系,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管理理念;而“财务供销存”仅仅是以财务核算为中心,而且这种核算往往是一种事后核算,没有做到对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 核算方式不同。 ERP的成本核算,是紧跟市场需求的资源规划,沿工艺路线精确归集成本而动态展开的。控制了成本产生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能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为整个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才能精确、及时地把销售信息反馈到生产环节,使企业具有及时、快速地响应市场。的能力,而“财务供销存”根本无此功能。 ● 控制对象不同。 ERP系统集成了物料和资金两个方面,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态控制;而“财务供销存”只集成了资金流,仅实现了资金流的局部控制。 ● 功能集成度不同。 实现物流信息与资金流信息的动态集成是ERP的最重要的标志,而“财务供销存”只是财务管理模块加上进、销、存或人力资源等功能模块所构成,未能与生产系统紧密结合,更没有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有效集成。 ● 成本数据源不同。 ERP是以生产的工艺过程控制为核心,通将供、产、销等环节,将业务数据及时、准确地转化为财务信息,自动生成凭证等方式实现对企业现金流和产品成本的控制; 而财务进销存软件是通过总、分类账,将企业运作数据资金化,去计算成本。财务数据是“结果”而非“原因”。由于源头控制不好,不可能产生准确的“结果”。 ● 事务处理自动化的程度不同。 ERP财务管理系统的财务凭证完全由业务数据自动生成;而“财务供销存”的很多财务凭证仍需手工录入。 由于存在上述差距,企业千万不要轻信了说客的甜言而上当。 以上,仅仅举出了两个问题,就足以说明:我们并没有到什么大普及的时代。负责任的厂家应该培育市场,不应该去炒做市场。 可能有些“说客”对我的说法会指指点点。那么好!站出来,让事实说话!应该说郎咸平在中国学术界的一大贡献:就是用成果说话,用数字说话。 数字的利剑定将拨去概念玩家的面纱!
| 本文系e-works专稿,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 | | 责任编辑:林卿 |
| | | |
|
|
|
|